全球多地向塑料吸管说“再见”
内蒙古新闻网  18-11-26 19:3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塑料吸管

  近日,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发布了一项新研究成果,首次确认:在人类的大便样本中发现有塑料微粒。8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主动参与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这8位参与者大便的样本测试,发现不仅这8人的粪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并且塑料类型多达9种,平均每10克粪便中就含有约20个微塑料颗粒。

  塑料既融入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其降解最快也需300年以上,现已成为污染土壤、海洋,甚至空气、人体的罪魁祸首。

  面对一次性塑料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全球多地政府今年掀起“限塑”热潮,餐饮巨头也纷纷停止供应或承诺不再供应塑料吸管。塑料吸管虽细小,但难以循环利用,会给我们的环境以及其他生物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全球塑料吸管的消耗量惊人,仅美国就每天丢弃约5 亿根塑料吸管,接起来的总长度可绕地球两圈半。

  近日,美国肯德基公司、韩国知名连锁咖啡店“安琦丽诺咖啡”等纷纷在店内停止提供塑料吸管;麦当劳也拟于2019年内在英国、爱尔兰门店换用纸质吸管,在美国部分门店试用非塑料材质吸管;星巴克公司旗下所有咖啡连锁店计划在2020年前告别塑料吸管,预计每年可减少10亿多根塑料吸管。

  2018年起,中国全面禁止废塑料等24类固体废物入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打击塑料“洋垃圾”进口,对于富裕国家来说是个信号,它们应该加强回收,减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产品。

  英国政府今年年初宣布,计划在英格兰推动新“限塑令”,以全面禁止销售塑料吸管、塑料搅棒和带有塑料棒的棉签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欧盟委员会于今年5月提出“限塑令”方案,建议禁用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由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材料制成的吸管来代替塑料吸管。

  在欧盟禁令正式出台前,德国多家超市已纷纷推出“限塑”计划。德国雷韦集团和连锁超市“利德尔”7月宣布,在销售门店全面停止提供塑料吸管制品。连锁超市“埃德卡”也表示要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以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

  越来越多的美国地方政府也正在着手应对塑料吸管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今年7月,西雅图成为第一个禁用塑料吸管的美国大城市。纽约、旧金山等部分城市也推出了禁用塑料吸管的立法计划。

  由于塑料吸管难以反复利用,多数餐饮店也不将它们归入可回收废弃物,因此塑料吸管的最终命运是落入垃圾填埋场或漂浮在海洋上。一根塑料吸管的使用寿命大约只有20分钟,却需要200多年才能自然降解为小分子。而进入水域的塑料吸管又经常会被海龟、海鸟、鱼类等动物误食。

  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大臣迈克尔·戈夫发表声明说,一次性塑料制品对海洋来说是一种祸害,对环境和野生生物会带来严重伤害,人们必须现在采取行动以保护海洋生态。

  统计显示,包括塑料吸管在内,全球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造成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塑料垃圾每年导致上百万只海鸟、10万头海洋哺乳动物和难以计数的鱼类死亡。有研究显示,如果对现状置之不理,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将超过鱼类总重量。

  塑料垃圾不仅危害海洋生物,也会威胁人类健康。塑料垃圾在海洋中会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径小于5 毫米的微塑料颗粒。微塑料颗粒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进入人体。

  分析人士认为,推动普通消费者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是最好的应对办法。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家彭尼·林德克说,“限塑令”会帮助消费者改变使用塑料吸管的习惯,消费者很快就能适应替代品。如果越来越多企业推广纸质吸管等替代品,替代成本就有可能下降,成本因素也不会让商家在遵守“限塑令”时感到为难。

  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索尔海姆发文呼吁消费者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购买可循环利用的商品,在生活中养成合理消费习惯。消费者不能仅仅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也应该成为推动供货商和零售商行为变化的驱动因素。

  美国著名海洋学家西尔维娅·厄尔也对公众提出了具体建议:“你可以摒弃至少一种你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可以是塑料吸管,可以是塑料水瓶,也可以是塑料购物袋。”

  “塑料污染之所以达到今天这样的恶劣程度,正是积少成多的过程。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集腋成裘,最终逆转现有趋势。”厄尔说。(内蒙古日报综合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 吴钰]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