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后旗贲红镇“扶贫车间”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韩玉英正和其他工人一起抓紧赶制一批订单服装。记者张晓鹏摄
走进察右后旗贲红镇“扶贫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女工们正在手脚并用,熟练地操控着机器设备,赶制一批订单服装。
察右后旗贲红镇“扶贫车间”是与化德兴旺制衣厂合作,于2017年底通过修缮闲置办公场所改建而成,按照“政府支持、支部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在贲红社区建设“扶贫车间”,将工厂开到贫困户的家门口,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了产业支撑,吸纳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近转移就业,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的支柱产业。
50岁的贫困户韩玉英就是其中一员,她通过技能培训成为家门口的“上班族”“。只要勤劳肯干,没有摘不掉的穷帽子,我现在不仅在村里当保洁员,还在闲暇之余来这里上班,家里的收入又增加了一部分。”韩玉英说。
化德兴旺制衣厂派驻贲红镇“扶贫车间”的贾粉兰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车间”建设,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贫困人口不出村庄就能就业,忙时务农,闲时打工,就业务农两不误。现有30多人在“扶贫车间”培训、务工,其中贫困户有14人,一个熟练机工年人均纯收入3—5万元,学徒工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同时,“扶贫车间”根据每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岗位,女劳力在车间从事服装加工,男劳力也可以从事其他无技术的体力活,他们都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增收。扶“贫车间”运行一年后,贫困户可选择“会员持股+签订订单”模式,即贫困户入股5万元,每年分红3000元和根据自身能力签订订单,收取加工费,每人年收入可达4—6万元。
贲红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我们本着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实际出发,力求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的目标。经过与化德兴旺制衣厂协商,先期由政府无偿为加工企业提供车间和设备,由企业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技术指导、原料提供及产品的销售,用工上必须优先招聘使用贫困户。
“以前我种着3个大棚,但一年下来一个大棚也就挣1000多元,而且每天劳动强度非常大,现在来这里上班,不仅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而且劳动强度不大、时间自由、收入也可以。”贫困户胡爱琴对记者说。据了解,该“扶贫车间”采取“政府+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现有机器设备34台,员工30多人,其中贫困户14人,并先后进行了培训。截至目前,她们已经基本可以熟练操作,并与近日开始参与加工生产。同时,应周边更多的贫困户及有意愿参与到“扶贫车间”家庭妇女的就业需求,贲红镇计划二期继续投入40万元资金,用于扩建厂房和完善设备,建成后可解决60人左右的就业。(记者孙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