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移风易俗奏响脱贫奋进曲
内蒙古新闻网  18-12-06 11:28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安代舞出库伦群众团结向上的精神。

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拓宽脱贫之路。

“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挣钱致富。

乌兰牧骑深入贫困户家中演出。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脱贫攻坚蔚然成风、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时下,走进库伦旗,文明新风馨香扑面,村民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这是该旗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带来的喜人变化。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库伦旗坚持把扶贫和移风易俗、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典型选树、文化服务等鼓舞人、感染人,增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奏响了别具特色的脱贫奋进曲。

  刷新颜值,摒弃生活陋习。洁净水泥路,漂亮木栅栏,路两边种满了花草树木,墙面上布满了引人注目的宣传画。扶贫励志、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移风易俗、道德建设……一面面宣传墙充满时代气息,一道道标语洋溢着正能量。“我现在不像原来那么懒了,看到哪儿脏就想扫一扫,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房子建得这么好,给咱创造的这美好环境得好好保持啊!”库伦旗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高明开心地告诉记者。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新农村是“精神脱贫”的坚实基础。目前,该旗已累计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4000余万元,清理各类垃圾5000余立方米,清理街路10万延长米,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大,村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心中都有一份保持村庄卫生整洁的责任心,主动清扫房前屋后垃圾,摆放整齐家门口的物件,“村庄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变成了村民的共识,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部分村民还自发成立了义务清洁小分队,每天早晚义务打扫村庄卫生,时刻保持道路、院坝没有垃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更让村民摒弃了传统生活陋习。如今,库伦旗环境靓丽清新,处处生机盎然,交出一份美好乡村靓丽答卷。

  励志典型,激发脱贫动力。“你真是傻,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人家都争着去当贫困户,你有着贫困户的资格却自己要求退出。”这是额勒顺镇泊白嘎查的贫困户巴特尔经常听到的话。57岁的巴特尔和妻子朴实善良、勤俭持家的美德在村里是出了名的。2015年,巴特尔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综合症,妻子也因高血压、心脏病常年吃药,这让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窘境。2015年,巴特尔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利用产业扶贫资金购买了3头母牛,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如今已经发展到9头,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收入非常可观。2017年,巴特尔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他说:“国家的政策真的很好,可没有自己的努力也是不行的,我不能再占着贫困户这个名额了,把党的好政策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巴特尔是该旗扶志扶智的一个缩影。

  为着力发挥先进典型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库伦旗各地深入开展“文明家庭”“脱贫之星”“最美人物”“美丽家庭示范户”等各类创评活动,在贫困村、贫困群众中选树“精神脱贫”典型。对于贫困户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该旗不仅给予嘉奖,还将其脱贫事迹搬到舞台上,编成快板、小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地巡回展演。如今,全旗各地已累计开展各项创评活动100余场次,评选出各类典型300余人,榜样的力量唤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斗志。

  送戏下乡,丰富精神生活。“以前一到农闲时间,村里打麻将、赌博的情况很严重。现在好了,村里有文化广场,隔三岔五就有送戏到村的活动。晚上还可以在广场上跳会儿安代舞。打麻将、喝酒的人也少了,日子过得有意思多了。”白音花镇阿其玛嘎查党支部书记嘎达满足地说道。

  在该旗扶贫干部看来,贫困群众之所以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风俗习惯落后,根本原因还在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缺乏正能量的浸润与影响。为解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该旗推进实施文化惠民行动,积极开展送文艺送电影下乡活动,旗乌兰牧骑每年平均送文艺下乡演出100多场(次),旗文化系统每年平均组织送电影下乡活动1000多场(次),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该旗还积极培育“草根文化”,下力气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目前,全旗已组建草根文化艺术团、原生态安代队、老年文艺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500多支,他们每天活跃在各个乡村,为广大群众送去欢乐。据统计,今年以来该旗已累计开展扶志、扶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专题文化演出70余场次,惠及群众4000余人。

  “对于脱贫攻坚而言,精神文化的力量似乎并不足以立竿见影,但当群众有了强烈的脱贫意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之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库伦旗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显林语重心长地说道。(刘向美)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