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2月8日电题:西藏米林县的绿色富裕路
新华社记者王艳刚
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是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响当当的名片。每到旅游旺季,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基础薄、发展慢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米林县正满怀信心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曾经的“要饭村”成为人均收入全县“第二名”
从林芝市区出发,沿着盘旋曲折的沿江公路,顺雅鲁藏布江蜿蜒而下,行驶100公里后到达米林县派镇索松村。
索松村坐落着当地颇有名气的公尊德姆农庄。这里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与南迦巴瓦峰隔江相望,是拍摄雪山全景与江中倒影的最佳地点,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住宿、餐饮、休闲的最佳场所。
走进公尊德姆农庄,“80后”创始人德吉旺姆正在为游客准备晚饭。农庄有73间客房,从今年3月开始营业,农庄经常“一房难求”。
德吉旺姆从小家境贫困,父母离异,家里9个孩子全由妈妈一手带大。14岁,她就和母亲用家里仅有的260元钱在村民的帮衬下筹办了全村第一家小商店。
2016年,在外闯荡多年,当过茶馆服务员、开过商店、做过农产品收购、攒下了一肚子生意经的德吉旺姆回到索松村,发现虽然村子处在旅游观光的极佳位置,但因为没有把旅游服务搞起来,留不住游客。
德吉旺姆找到村委会,提出开办生态观光农庄的想法,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德吉旺姆出资占股25%,村里占股15%,其余60%股份分给村民。“仅靠接待游客,村民的收入今年就能翻一番。”德吉旺姆说。
如今索松村,村民自发办起的家庭旅馆就有28家,旅游业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以前县里最穷的就是索松村,男青年讨不到媳妇,很多人穷得出去要饭,现在索松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县里第二名。”米林县县长才旺尼玛说。
交通通,一通百通
“索松村的变化是米林县的一个缩影。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米林人民的生活。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没有便利的交通,游客怎么会来呢。如今的米林,交通通,一通百通。”才旺尼玛说。
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是米林县跨越式发展重要支撑。米林县退休老干部平措回忆道:“1975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派镇工作,当时乡镇、村里别说公路,有些村里连土路都没有。从派镇到县里开会要骑马,走上两三天才能到达,路上不仅要带着自己吃的干粮,还要带上马的草料。”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米林县公路总里程813公里,农村公路里程为598公里。以前农区孩子们上学晴天一脸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成为历史。
40年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米林人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基础。2017年,米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22元,是1978年的81倍;2017年,米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亿元,是1978年的321倍。
越来越多的米林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成果。2018年,全县乡乡通电、村村通电,电信、移动、联通全覆盖,67个村(居)实现了电力、公路、通讯、网络100%全覆盖。
特色产业发展纾解高原贫困
作为珞巴族主要聚居区,独特的珞巴文化也是米林县旅游业的一大卖点,旅游业逐步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7年,80余万人次的游客给米林县带来了近8亿元的收入,占该县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山清水秀,林密谷深,40岁的达波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8年了,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达波儿说,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发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业、种植藏药材等顺利脱贫。
“今年10月,米林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米林县委书记李牧之介绍说,2017年底动态调整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747户2351人,已有704户2234人实现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65%。
“米林”在藏语里意思是“药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米林带来了丰富的藏药材资源。
“过去农牧民去山上采摘藏药材,贴补家用。”展望未来,才旺尼玛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藏药材相关产业,解决农牧民脱贫之后收入持续增长的问题。”
今年6月,总投资3亿多元,集药洲文化、藏药材、藏医院于一体的产业文化园区已在米林动工建设。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容易修复难。米林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但我们坚决不上污染的项目。”李牧之说。
40年,斗转星移,时空变换。米林县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华丽转身,摸索出了一条在高海拔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