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三个一批调研行】“每个人都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内蒙古新闻网  18-12-11 07:5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改革开放前,准格尔旗人有句玩笑话“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体现出当时城镇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滞后。

  家住薛家湾永安小区的刘二女今年68岁,说起今天的日子,她即兴唱起来:“美丽的准格尔旗我的家,唱起那漫瀚调调把她夸,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大,准格尔面貌发生大变化。”

  “现在和改革开放前比起来,日子可真是幸福多了。以前到镇里赶集,得先走十几里土路才能看见油路,一天来回几十里,全靠两条腿。改革开放后,我家不仅买了自行车,后来又换成摩托车,现在孩子们家里都有车,我们这还开通了动车,想去哪抬腿就走,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刘二女笑容灿烂。

  今年69岁的苏玉雄,1975年被安排到蓿亥图村邮电所机房当话务员。改革开放前,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缓慢,所有电话靠人工通过交换机接续。苏玉雄当时这份羡煞旁人的“营生”,其中辛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的巨变,更映射出改革开放带给每个人的红利。

  同全国一样,准格尔旗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的包产到户。1981年2月13日,旗委、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提出各地视生产条件,可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实际中,全旗25个人民公社256个生产大队,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群众俗称“大包干”。

  实行生产责任制,给全旗农村带来一场历史变革。实行大集体的70年代与实行大包干的80年代相比,全旗粮食总产量由4万吨级增加到6万吨级;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60多万头只增加70多万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9年的137元增加到1990年的504元。1988年,全旗粮食总产超过7万吨。

  日前,记者来到十二连城乡兴胜店村。村支书张三勇介绍,兴胜店村地处黄河沿岸,土壤条件好,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多地少,前些年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村民收入普遍较低。近年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把村民承包的土地整合,变“小田”为“大田”,村民们以土地入股,仅年底分红一项,就超过先前自耕自种的收入。土地规模化经营让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村民们建起温室大棚,开办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一栋草莓大棚里,记者见到了61岁的村民侯虎成。说起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化,他说:“改革开放前,我们是‘够不够,一年360’。一年分360斤粗粮,根本不够吃。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那时我20多岁,第一件事就是大种小麦,这下不仅够家里6口人吃,还有存粮。到我30多岁时,连承包带开荒,已有30多亩地,还有小四轮车。不过那时浇水特别不方便,我得搬上铺盖在机井边过夜,因为合上电闸如果时间长没水,泵就烧了。”

  王村长接过话茬说:“2005年,村里安了3台大型喷灌设备,这下可是省事了,一个人就能浇上百亩地。2015年村里又上了4台喷灌,原先61户158人的1488亩土地,如今只需5个人就能耕种。”

  侯虎成说,他把地租给合作社,自己腾出手来种大棚,大棚上了滴灌,不仅节水而且省力,1年下来,合作社的分红再加上大棚的收入,轻轻松松挣20多万。

  “我们的村支书、村长都是年轻人,脑子活套、有远见,领上我们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都信服!”侯虎成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村支书张三勇,今年41岁,是从部队转业后回村的。说起村里的土地入股模式,他说:“村里有老人不能种地的,有外出打工的,还有陪读的,土地一度面临撂荒,所以就想出了以农民土地入股的模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红。合作社经营便于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我们要紧紧跟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

  来到准格尔露天矿复垦治理区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站在泛黄的草地,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白云下是碧蓝的湖水,耳畔不时传来牛儿“哞哞”的叫声。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尘土飞扬的矿区排土场。这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涵盖准格尔旗黑岱沟和哈尔乌素露天矿的6个排土区,总面积约4.2万亩,由准格尔现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神华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总投资2.6亿元,以绿色矿区、绿色农业、绿色产业为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主配套光伏发电,打造既彰显矿区工业旅游特色,又兼具休闲农业观光功能的现代产业科技示范园。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农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