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锡林郭勒盟社会保障事业实现了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坚持“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养老、城镇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城乡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让人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养老金我已经领了一年了,咱不说是多是少,最起码这心里踏实呀,现在岁数大了,也干不了什么重活,有了养老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不光是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也减轻了儿女的负担。”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的张友山欣慰地说。
自2011年7月,锡林郭勒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盟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32.6万人,其中,农村牧区28.4万人、城镇居民4.2万人。享受待遇人员达到8.08万人,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人均养老金达到228元,基金累计结余3.65亿元。
锡林郭勒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1986年,当时的参保范围仅限于劳动合同制工人,到了1992年7月开始建立城镇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一年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1998年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实施,2010年,实现了区级统筹的跨越式转变,2011年按照“一级预算、二级管理、三级实施”的模式,继续完善区级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在2011年到2015年间,解决了遗留多年的“五七工”“家属工”等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2011年锡林郭勒盟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首次突破了10万人大关。截至目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1.67万人,退休人员达8.49万人,从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人均养老金调整达到2386元。
让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在没有社会保险制度支撑的时候,百姓可谓是谈病色变。如今,百姓“病有所医”的愿望,通过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得以实现。
这不,锡林浩特市振兴社区居民赵锡萍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没上保险的时候,看病的钱都得自己掏腰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是帮了我家大忙。”赵锡萍说,她于2012年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后,她做了胆结石手术,原本6000元的医疗费,经过报销,自己只承担了2000多元。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经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为代表的两个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盟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趋于形成。
锡林郭勒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起步于1998年,截至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统人数达到18.6万人,全盟累计结余基金10.3亿元。
锡林郭勒盟积极探索与盟内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全盟12个旗县市的人民医院、盟本级的盟医院、盟蒙医医院都实现了直接结算。2015年底区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正式开通。从2017年8月开始,锡林郭勒盟11家旗县二级人民医院和盟直2家三级医院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锡林郭勒盟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和外省参保人员在锡林郭勒盟住院治疗同步实现了跨省直接结算。
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登记人数为68.58万人,全盟累计结余基金2.89亿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16万元,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将各类在校学生和儿童无责任意外伤害和死亡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于意外死亡的一次性给予补偿5万元,将城乡居民生育保险纳入报支范围。启动20种门诊慢性疾病按照一定比例报销制度。
与此同时,工伤保险覆盖了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等。2015年到2017年,将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截至2017年底,全盟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1.2万人。
一系列社保惠民举措的实施,一组组激荡人心的数据,构成了锡林郭勒盟保险事业跨越发展的轨迹。百姓期盼中的美好愿景正在社保制度的稳步推进中慢慢变为现实。(全媒体记者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