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载春华秋实。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通辽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关怀和温暖下,在这段奔涌激荡的改革浪潮中,通辽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奏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华章。回溯40年奋斗之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本台从今天起,推出8篇系列综述《与时代同行》,请跟随记者一同探寻通辽市改革开放的典型经验,聆听新时代通辽人扩大开放的生动故事。
第四篇:《通辽市住房:从蜗居到适居的华丽转身》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基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从拥挤到舒适,从统一到个性,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面积、居住条件,更多地是人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汪陆是一位90后设计师,曾在广州工作的他,三年前回到家乡通辽,开办了房屋设计工作室。眼下,他正在为客户的房屋装修进行最后的收尾阶段。
【回来的时候发现通辽人慢慢的对市场需求越来越多了,更多的人选择去找设计师,给我家做一个规划,做一个设计,更多人对住房的环境要求是越来越高。】
新的设计理念、个性化的装修风格,现代人会更多地追求房屋带来的空间感和舒适度。50年代出生的电台退休职工郭德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住在十多平方米的平房里,人口多、住房面积小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郭德臻:【小时候一大间房7口人住着,那是在铁南的一个楼座子里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和低租金公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产管理部门的房屋。当时工作了5年的郭德臻如愿分到了一间12平米的小房子,一家3口人蜗居在一起,狭小的空间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还去掉一个3平的小走廊,屋里就剩10平,除了一铺炕,一个炉子,屋里什么都放不了。尤其是冬天晚上,孩子的大小便都得在屋里,这屋里的味道是非常非常的难闻。】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终结,绝大部分公有住房变成了个人拥有全部产权的私有住房,住房消费开始走向商品化。人们更多地从平房的蜗居生活搬进了宜居的楼房小区里。
郭德臻:【过去讲电灯电话,一住上楼房以后这都变成了现实,有卫生间,有自来水,又有液化气灶。刚住到楼房的时候非常开心非常愉悦,当时就想,我这辈子还能住上100多平的房子。】
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市场不断繁荣,城乡居民基本住房条件不断改善,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等多种类型的房子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住房选择。2005年起,我市启动面向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2007年起开始实施廉租住房建设,同年,开始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住房租赁补贴政策;2009年起开始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郭德臻高兴地对记者说:
【住房从无到有到改善了,一家三口住上了100多平的房子,跟以前比简直是不敢想象。结果现在住100多平的房子我已经不满足了,我又买了第二套,给孩子又买了一套。】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871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2.68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8.25万户,对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2万户,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24.46万户,城乡约120万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住有所居。
从六十年代的砖瓦平房,到八十年代的普通楼房,到如今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单栋别墅,优雅的环境、完善的物业服务,我市居民居住环境向着宽敞、环保、舒适发展。40年间,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从“居者优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乐其屋”,回首百姓的住房史,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面积,更多地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