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批调研行】一块煤的高质量发展——伊泰集团改革发展掠影
内蒙古新闻网  18-12-23 07:3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你可曾见过如矿泉水一样清澈的柴油?

  这种柴油在伊泰集团就能看到。“由于我们使用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在净化过程中能够将煤中的杂质(如硫、金属等)除去,因此得到的油品像矿泉水一样透明。”伊泰集团煤基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钱震三言两语,将精细复杂的科技手段讲得很通透。

  煤制油,听上去“高大上”,钱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煤和石油都是由碳和氢元素构成,不同的是,煤是碳元素多氢元素少,石油是氢元素多碳元素少。煤变成油的过程就是提高氢元素比例的过程。煤制油是煤炭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煤炭通过深加工转化为清洁的油品,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渣等都可以实现有效回收和清洁利用。

  伊泰化工公司董事长刘尚利说:“发展煤制油产业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化解煤炭产能过剩。”

  走进伊泰集团煤基新材料研究院,如同接受了一场“头脑风暴”,颠覆了人们对煤炭这种传统燃料的认知。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煤制油仅是伊泰集团煤化工产业中的1.0版产品,在此基础上的化工衍生品是2.0版,而伊泰当前正在向3.0版——煤基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攻关。

  通过钱震介绍,一块煤在产业链上的神奇转换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食品加工领域,可用做烤箱烤架、面包盘、模具的脱模剂;用于面团分割器、刀具、切割机、肉类包装台、案板、盘子以及吊钩的润滑;食品纸箱和纸盒的润滑剂;糖果、水果和蔬菜的保险膜层;蛋类外壳的喷涂。

  在化妆品行业,可作面霜的润肤剂,也可用在防晒油、婴儿油的润肤剂等化妆品的配制。

  在医药行业,可作为喷剂和软膏的载体,药丸的辅剂和制药的媒介,胶囊生产的助剂、脱模剂;也可用做纤维、塑料和树脂领域辅助材料、稀释液、色素分散剂,以及纺织纤维润滑油。

  从传统的煤炭企业逐步转型为煤化工企业,这是伊泰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伊泰集团成立于1988年的春天,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在神州大地激荡10年,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发展也是焕然一新。

  今天来到伊泰集团展厅,可以看到伊泰集团创始人张双旺,在1988年3月3日与当时的伊克昭盟乡镇企业处签订的一份《乡镇企业公司经营合同书》。

  从那天起,张双旺带领着20人开始了创业之旅,30年呕心沥血,30年艰辛开拓,方有了如今内蒙古煤炭企业中产量、产值均列自治区首位的伊泰集团。

  如今的伊泰集团体量已经发展到年产煤炭6000万吨,是上缴税费75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传统的能源企业也在谋求新的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大力发展煤制油和相关的下游产业,不断延长煤炭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是伊泰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2002年开始,伊泰就将产业触角伸到了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那时,伊泰集团开始支持煤间接液化国家能源基础科学研究,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权威学术机构合作,攻克技术难关,2009年建成年产16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并产出第一桶合成油。这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桶合成油。

  相比于传统的挖煤卖煤,煤制油也有着极大的升值空间。

  伊泰化工公司董事长刘尚利介绍说,以2017年16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为例,4.32吨煤合成1吨油品,4.32吨煤的成本价约为868元,吨油品平均销售价格约5000多元,增值5倍,同时还节约了大约1000元的煤炭运输费用。

  拥有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竞争力。伊泰正逐步推进以构建清洁能源与现代煤化工“研、产、运、销”一体化实业平台为基础、“产、融、投”一体化产业经营平台为战略方向的煤基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2017年6月8日,伊泰年产120万吨精细化学品项目首台气化炉投料成功,7月合成装置成功产出产品,9月实现设备满负荷运行,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堪称行业典范。

  随着布局的展开,煤制油产业在伊泰的比重逐年上升。煤制油销售收入占全集团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不足1%,上升到今年的10%。今后几年这个比重会呈现跨越式增长。

  从传统燃料到精细化学品再到功能材料,一块煤不断转化和跨越,释放的不仅是温暖还有新动能,这是绿色的转型,也是伊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蔡冬梅 冯雪玉)


[责任编辑: 魏佩]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