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19.8%的速度快速增长,并且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城乡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非国有经济投资份额逐步扩大,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格局。截至2017年,全区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达57.6%,非国有经济投资已逐步成长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不断优化投资在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配比,投资增长动力已从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基本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三次产业投资结构。2016-2017年,全区三次产业投资平均比例演进为6.3:43.3:50.4,第三产业在全区投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科学定位产业方向,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工业投资体系。2017年,全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六大优势产业(剔除交叉行业)投资合计占同期工业投资比重为92.8%,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仅占上述产业投资的11.4%。工业投资内涵式发展态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始终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83-2017年,我区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23.2%,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铁路建设方兴未艾,截至2017年,全区铁路营业里程比1978年增长了2.3倍,连接“三北”、通疆达海的铁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公路建设跨越发展,到2017年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9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1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已达6320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15.9万公里,极大改善了农牧民出行条件。航空事业不断壮大,全区目前实现了12盟市运输机场全覆盖。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截至2017年,全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1.0%,有效增加了我区的用能空间。2013-2017年,全区风力发电项目投资年均增长41.4%。2017年,全区风电装机容量已达2670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光伏产业进一步整合升级,2013-2017年,全区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24.4%。截至2017年,我区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43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41.2倍。
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7年末,全区城市(包括旗县,以下同)建成区面积2245平方公里,是2001年的1.9倍;城市道路长度1.7万公里;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14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353.5万立方米;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95座,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0491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7平方米。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6年末,全区96.2%的村通公路,99.8%的村通电,53.5%的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冯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