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擎”催生“致富经”——东达蒙古王集团助力脱贫攻坚记
内蒙古新闻网  18-12-25 16:00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12月16日早晨8点,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达拉特旗风水梁镇成片的、整齐划一的獭兔养殖基地已打破清晨的静寂,养殖户们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打扫兔舍、投喂饲料、注射疫苗、查看幼崽……

  “这些小小的獭兔,每年能给我带来5至7万元的收入,这可是托了政府和企业的福,让我们这些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樊存站在自家的兔舍旁,看着即将出栏的獭兔,高兴得合不拢嘴。

  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以来,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村入户,与嘎查村结对子、与贫困户接链子、给合作社搭台子、为农牧民引路子,探索实施“生态+种植+养殖+有机+扶贫+旅游”的“6+”产业战略,特别是当前的“生态养殖+生态种植”这一双引擎驱动产业链强劲运行,成为达拉特旗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念好獭兔“养殖经”脱贫路上致富忙

  “到风水梁养獭兔是我做出的最正确决定。这几年,从负债累累到腰包逐渐鼓起来,都是因为念好了獭兔‘养殖经’。”回想起那段艰苦难熬的日子,曾经是贫困户的樊存甚为感慨。

  樊存自家有土地30余亩,但仅靠这点土地发不了财。为了致富,他大胆承包黄河滩上的“河头地”,经营有近100亩,若年头好,一年也能毛收入三、四万元,但赶上黄河秋汛发大水,一家人只能“望水兴叹”、血本无归。

  经过这样反复折腾了几年,不仅欠下了外债,媳妇也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只能靠拄拐行走。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听说风水梁养獭兔能挣钱,就来到这里。在政府和企业支持下,依靠养獭兔,一家人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并一举摆脱了贫困。

  在东达肉食品加工厂,9点刚过,上百名养殖户就开着电动三轮车赶到这里,在大厅里排起了长队,等着将刚出栏的獭兔卖给收购点。

  “我那20多亩地说是耕地,其实都是靠天吃饭的沙地,种啥啥不长。”2010年开始养獭兔的徐锁小回忆,一场车祸让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在别人指点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养獭兔,平时还给企业打一点零工。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就收入了10万元。现在,57岁的他考上了驾照,并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客货车,兔舍也由一栋变成了两栋。

  像徐锁小、樊存这样脱贫的周边村民不胜枚举。如今,獭兔养殖基地已吸引当地和河南、浙江等12个省区的3000多养殖户入驻,而且他们大都通过养殖獭兔实现了增收致富。

  沙柳、柠条、羊柴等固沙植物的嫩枝叶是獭兔的优质饲料。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治沙基础上,兴建了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养獭兔,屠宰獭兔的下脚料养貂,以此类推,拉成一条从獭兔到貂、狐狸、貉的养殖链,每年可出栏獭兔500多万只,形成了貂和狐狸各3万只、2万只貉的养殖规模,并且配套了獭兔屠宰厂、肉食品厂和年产30万件的皮草加工厂。

  “目前,我们共同打造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风水梁獭兔系列产品,‘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通过不断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既繁荣了企业,又发展了产业,更富了当地的村民,可谓一举多赢。”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党工委书记张钊介绍,借助产业聚集的人气,旗里本着自愿原则,吸引散居在周围600平方公里内的农牧民集中居住和退耕还林,现已经有1000多户农牧民入住风水梁镇,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化了沙漠富足了口袋

  即将进入数九寒天的鄂尔多斯,已是寒风凛冽,眼下正是塞上高原的“猫冬”时节。

  12月17日上午,来到风水梁镇乌兰壕村东达沙柳削片厂,周边的农牧民开车拉着沙柳,排着队等着过磅称重。虽冷得呵手跺脚,但从他们的表情与眼神里,读出内心收获的喜悦。

  “我们家有100多亩沙柳,之前都是到呼和浩特的刨花板厂去销售,运输路途远、成本高;现在,就近销售,平茬、苗条等一年下来有3万的收入,而且种沙柳和平茬都刚好与农活时间错开,搂草打兔子两不误,企业都是给的现钱,从不赊欠,我们也能过个好年。”郝来是乌兰壕村的沙柳种植户,他说,乌兰壕村地处沙漠腹地,沙柳是当地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东达集团通过订单合作,包销了村民们平茬后的沙柳,很多村民都大面积植沙柳。

  60多岁的乌兰壕村沙柳种植户李文玉老人高兴地说:“我们户均卖沙柳的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多的高达八、九万。沙柳种植既绿化了沙漠,又富足了口袋,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每隔三五年,沙柳等灌木就要平茬一次,砍下的枝干是纸、人造板的原料。2013年,东达集团淘汰了水耗高、不环保的沙柳造纸项目,兴建了年产10万立方米的沙柳热压人造板厂,每年消化沙柳枝干约15万吨。木屑下脚料用于种植双孢菇、草菇和香菇等食用菌。”东达生态公司总工刘新宇介绍,他们先后在库布其沙漠沿线的中和西、恩格贝、福源泉、永隆泉、三顷地、风水梁、乌兰壕等地,通过与农牧民结对共建模式,建起了多个沙柳基地,可谓是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走上致富快车道糯玉米变成“金豆子”

  在王爱召镇鲜食玉米加工厂,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将新加工的糯玉米一箱箱送入冷藏车,这些来自王爱召、公乌素、新民渠等周边村的糯玉米即将启程前往四川成都。

  “我们与东达蒙古王集团建立了深度合作,走上产业致富快车道,糯玉米变成‘金豆子’。政府和企业不仅帮助全村谋划产业振兴,而且还全力帮助贫困户从事二、三产业,为他们脱贫创造良好条件,争取在2020年全面达小康,我们村不存在问题。”王爱召镇召圪旦村党支部书记连良说。谈到未来的发展,他更是自信满满。

  王爱召农业公司依托自有种植基地,投入3000万元购进清洗、灭菌设备,新建了速冻库和保鲜库,通过与合作社合作、订单收购帮扶玉米种植户,并与周边农牧民形成了完整的利益联结,2018年已收购200万棒玉米。

  东达蒙古王集团采用订单采购模式,首先与王爱召、公乌素、大纳林、召圪旦、新民渠等8个村互相参股成立了合作社,再由企业向合作社下订单,在今年已收购鲜食玉米的基础上,又提前预订了明年的1000万棒玉米。

  2019年企业将与合作社共同筹建滴灌毛管厂、面粉加工厂、杂粮加工厂、电商平台、农贸市场和冷库、农家乐等帮扶项目,同时由企业为村民建设文化广场,正在筹建商业街、酿酒厂、采摘园、养殖基地、草原游牧文化体验、蒙藏民族风情一条街等项目。

  “企业还通过互联网、电商融入扶贫开发,促进村民的农产品进行线上交易,并在东城区农贸市场、创业园农贸市场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进行就业帮扶。”东达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永清介绍,未来的发展将立足林、沙、草、农、药、畜、光电、旅游、疗养等资源,通过实施“6+”战略,以先进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经营方式打造“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合纵联立体式”的农业产业化4.0版,以产业化链条将基地、农民、合作社、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串联起来,以科技支撑发展智能生态与农牧业,以链条套链条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农产品、资本等要素的高效运转,在产业聚集、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叠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记者孟瑞林侯勇通讯员郭昱利)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