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梅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内蒙古三大攻坚战成效如何?12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打好“三大攻坚战”新闻发布会,一系列最新数据显示,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贫困人口大幅减少,防治污染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内蒙古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防风险——累计完成年度化债任务117.4%
内蒙古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全面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控金融风险,着力解决部分地区债务率较高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截至11月底累计完成年度化债任务的117.4%。
去年下半年自治区停建、缓建、瘦身了一批政府投资项目,依法规范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等,全年发行新增政府债券516.3亿元。同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截至11月底,全区金融机构累计清收与处置不良贷款317.49亿元,同比多化解77.4亿元不良贷款,进一步缓解了累加债务、推高风险的隐患。建立了化债激励机制,对积极化债、提前完成任务的盟市、旗县,自治区财政予以奖励,目前已下达化债奖励资金76.5亿元。
助脱贫——全年可减贫23万人以上
今年内蒙古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预计全年可减贫23万人以上,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剩余贫困人口约15万左右、国贫旗县20个,在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巩固提高。今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01亿元,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对每个深度贫困旗县增加10%,每个旗县另外增加专项投入1000万元,每个贫困人口增加1000元。
通过产业扶贫采取菜单式、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资产收益等模式,预计有14.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帮助165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新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年内实现4.15万人搬迁,开工建设353个集中安置点;生态扶贫为1.15万名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性护林员岗位,年人均补贴1万元;教育扶贫在31个国贫旗县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住房安全保障已开工2.95万户,竣工2.84万户,剩余2500户2019年全部改造完成;低保兜底将符合条件的16.94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为符合条件的17.48万未脱贫人员代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实现了应保尽保。
治污染——追根溯源严守红线
围绕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了《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1—11月,全区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优良天数比例83.2%。围绕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突出抓好“七河七湖”水生态综合治理,80%以上河流湖泊的保护治理方案已经编制完成。63个自治区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基本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全区33个超采区地下水超采量较2014年压减了46%。“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呼伦湖水位、湖面面积分别达到543.1米和2041平方公里,较2012年提高3.1米、扩大291平方公里;乌梁素海整体水质由2015年的劣V类提高到V类;岱海蓄水量增加2000万立方米。围绕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开展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工业固废堆存场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建成投运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5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7座。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了《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和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