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包头市青山区兴胜镇永和窑村外来常住户李保通捧着写有“立党为公公益惠民”字样的锦旗笑盈盈地来到镇政府。50岁的他终于解开心结,停止了5 年多的上访生涯,开始谋划挣钱贴补家用。
李保通来自甘肃省天水市农村。上个世纪80年代,他走出养育他的“穷地方”,来到包头市青山区打拼,租房居住在兴胜镇永和窑村。看着村里人一天天富起来,他一直后悔没在永和窑落户,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加上自己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癫痫等疾病,生活仅靠老伴桥头打工维持,心理更不平衡,便走上上访之路。起初,李保通三天两头往镇里跑,出语粗暴,甚至还要跟镇信访办干部动手。再接着,就是无数次的越级上访。
兴胜镇党委副书记李慧英多次入户了解情况,之后发动全镇干部职工帮助他。然而,这种帮扶毕竟有限。于是,镇党委借助青山区委组织部创建的“党建·爱心公益汇”,把李保通的情况通过平台的“微众筹”进行发布。不到20天时间,便筹集到5000元善款。当李保通意外地拿到这些钱时,感动不已,发自肺腑地说“:我得自力更生,再也不给政府找麻烦……”。
“李保通的转变为我们化解信访难题拓宽了思路。新时代,化解基层信访矛盾,不仅需要我们下‘绣花’功夫,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回应群众诉求。”兴胜镇党委书记赵凯意味深长地说。
“党建·爱心公益汇”项目,是2017年由青山区委组织部和青山区民政局为创新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共同建设的,搭建了党建+公益+互联网的创新公益模式,形成了”线上互动、线下帮扶“相结合的公益爱心运行体系,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指尖公益“新体验。平台设有微认领、微捐赠、志愿者招募、爱心捐步、小微众筹、公益学堂等项目。困难党员群众可直接上传“微心愿”,由有帮扶意愿的党员领导干部、社会爱心人士及团体组织进行网上认领帮扶。
青山区委组织部部长唐秦榛介绍:“平台运行一年多,通过微捐赠,微心愿以及公益项目的发布和实施,党内关怀帮助机制得到有效拓展。”
包头市第五十二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90%以上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今年教师节这天,孩子们发布了学习用具、体育锻炼装备、生活用品等微心愿,老师们现场认领了这些微心愿。自由路街道民主社区的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因家庭变故跟着年迈困窘的爷爷奶奶生活的小萱想要一个保温水壶,就在爱心公益汇平台发布了这条信息。很快,就有爱心人士进行了认领。小萱过了3岁,可每月近千元的入园费让两位老人又犯了难,对这个心愿,辖区的童星幼儿园伸出了爱心之手,让孩子免费入园。
青山区“党建·爱心公益汇”启动以来,已累计帮助困难党员群众实现“微心愿”3547个,爱心人士捐赠物资5133份,价值50多万元。先后举办了“关爱流动人口”“关爱学校小雏鹰”、暑期“千人圆梦”计划、“大学新生·梦想起航”“党建·爱心公益汇捐赠行动”等专场活动40多场。
唐秦榛说,如今,在党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有公益情结的人加入到公益团队中,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帮助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吕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