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呼和浩特市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呼和浩特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经济总量增大,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呼和浩特市经济开启了发展之路。40年来,呼和浩特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
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4%,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呼和浩特市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可能性被极大地提高并利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34亿元,而2017年已经达到1490.8亿元。40年累计投资15391.5亿元。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二、经济结构向好,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逐步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4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伴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体系日渐合理,由城乡分割发展逐步走向城乡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33.31%提高到2017年的69.1%。1978-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2.1%提高到65.7%,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54.02∶24.61∶21.36转变为2016年的20.25∶30.37∶49.38,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换,进入“高级化”阶段。40年来,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健全。分配结构出现明显调整,不仅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基本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三、三大产业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供给能力实现由短缺到总体平衡的转变
经过40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生产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全市上下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短缺的局面已成历史;各类商品及服务需要凭票、凭证限量供应的日子已成历史;各家各户所用商品基本相同的日子已成历史。
农畜产品产量(头数)明显提升。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5.8亿元,按照当年价格,比1978年的2.53亿元增长了297.74倍。主要工业品产量或从无到有、或由少至多呈几何级数增长。服务业供给能力明显改善。依托首府优势,多元化、多层次、多门类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交通运输能力极大增强。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铁路里程由1981年的99公里增长到2016年的328公里,动车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呼张高铁呼集段投入运营,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民航运输从点到面,航线条数、总起降架次及通航城市从1979年的3条、712次及6个城市增长到2016年的151条、81837次及80个城市。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邮电业务从单位走向个人,从城市走向农村,移动电话、互联网络从无到有。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贸业发展迅速,极大地繁荣了城乡市场。40年来,在传统服务业蓬勃发展并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除了在全区范围内有绝对优势的金融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现代会展、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也在迅速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物质基础实现由制约到保障的转变
40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制约发展到为发展提供保障的重大转变。
40年来,城市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从无到有;城市集中供水、路灯、绿化从少到多;城市公共交通从线到网。目前形成了“三横、三纵、一环”快速公交骨架线网布局及快速线路、骨架线路、基本线路、补充线路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了公交线网对市区及城郊的全覆盖。
五、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城市,紧跟国家与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接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投资,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40年来,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从封闭、单一的市场逐渐转化为与自治区以外乃至国外多层次、多地区、多领域开展经贸合作关系。招商引资持续向好。1992年设立如意高新技术开发区、金川经济开发区,此后先后建成了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旗县区的经济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不仅制定了“四面八方抓引进,东西南北搞联合”的“外引内联”政策,2018年以来,还特别强调既要“招商引资”又要“招贤纳智”,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从原来引进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并重。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以来,更加注重经贸、文化、旅游、教育、会展相关产业的引进。目前亚洲、欧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外商企业、全国各地的内地企业纷纷来呼和浩特市投资。“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主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成全区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国际快件入境通道和俄蒙出口通道。着力加强与环渤海、呼包银榆经济区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领呼包鄂协同发展,构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民族企业逐步走出自治区、走向全世界。
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人民生活实现由尚未温饱到基本小康转变
经过40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518元、29458元,两项指标均高于自治区及国家的平均水平。(二)城乡居民储蓄不断积累。2016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66亿元,是1978年的3395.2倍。(三)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娱乐型、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明显增加。(四)社会保障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2017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到全市9个旗县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1万人,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11.9万人、50.5万人、40.3万人和37.2万人。2017年末,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8509户,受益人数达114530人。(五)扶贫工作不断精准。呼和浩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互助资金、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项目和“四到村四到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社会扶贫等各项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七、社会事业多点开花,实现由滞后于经济到共同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事业逐步实现了由滞后于经济发展到与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科技事业更加凸显。教育事业更加完善。各阶段教育稳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同时,教育事业向两端延伸发展,幼儿教育、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更加显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近年来“健康呼和浩特”扎实推进。文化事业更加巩固。40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对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基本形成了可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育事业更加发展。现如今,市属体育场馆实现无假日开放,全市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由经济改革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改革的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多项改革试点和重点改革任务。仅2015年就取消、下放和调整了行政审批项目76项,行政权力事项由9547项减至5419项。全面深化改革,“放管服”效果明显。财税金融、国企国资、农业农村、户籍制度、医疗卫生、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第二,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全面落实。第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两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主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建成全区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国际快件入境通道和俄蒙出口通道。区域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九、经验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40年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总结历史经验,以再一次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实践至上,思想先行。回溯40年来的改革开放奋斗史,就是我们党和国家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的发展变革史。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40年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民生不断改善的发展史。从交通基本靠走到小汽车、高铁、飞机纳入日常出行的选择,从勉强吃饱到营养均衡,从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踏出生活的地方到自由行风靡全国,从文盲半文盲到普及9年义务教育,从少数人上得了大学到很多人出国留学,从凭票排队购买到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皆因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把人民作为核心。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的发挥;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家的创新创业的活力焕发出无限生机。
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贾祎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