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源头引活水 拔穷根开富路 ——卓资县产业扶贫侧记
内蒙古新闻网  19-01-08 10:06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记者史泽奇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摆在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首位。“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在扶贫开发中,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是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

  在卓资县,一场以产业发展为带动的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卓资县按照抓党建、兴产业、夯基础、奔小康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狠抓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创新扶贫带贫模式,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逐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多元化“造血式”扶贫转变。

  每天,伴着晨曦的微光,旗下营镇伏虎村里的贫困户田林兆就和同伴们一起在“伏虎豆腐坊”里忙活起来了。只见电磨快速运转着,他们煮浆、点卤水、压制,很快,一锅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出一锅豆腐我能得25块钱。我岁数大了,打不了工,这点营生正好,不累人,还能干得动。”田林兆介绍,以前种地辛苦一年也挣不了一万块,现在在家门口的豆腐坊打工,每天有百元收入,还能照顾患病的妻子。

  伏虎村种植黄豆、黑豆历史悠久,有用自种豆做农家豆腐的习俗,且豆腐闻名十里八乡。去年4月,县财政局干部薛建国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深入了解村情后逐步萌生了建村办企业的念头。他详细了解了当地和邻近村子的豆类种植规模和产量,跑遍了旗下营工业园区的各厂矿企业做市场调研,经过多方考察,认为在伏虎村具备成立农家豆腐作坊的条件。“成立一个厂得好几万吧,谁能给出这些钱呀?”当田林兆和村民们听说薛建国要在村委会里建一个豆腐作坊,都是满心期待却又不免担忧。

  去年6月,为帮助乡亲们早日脱贫,薛建国拿出家里多年的积蓄为豆腐坊垫付资金,带领村民们建立起“伏虎豆腐坊”,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我们收购当地贫困户和广大村民种植的豆子,同时雇佣贫困户到作坊打工,除去原料和雇佣等成本,获得的利润都归集体经济所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腐渣还全部低价卖给村里一户贫困户用作喂猪的饲料。”薛建国介绍,去年秋天,村民们种植的2200多公斤的黄豆和黑豆以每公斤4.8元的价格全部就近卖到了豆腐坊。

  目前,豆腐坊每天将300多公斤豆腐送到企业、机关、学校等地,薛建国仍在马不停蹄地到处推销,并在微信中发布豆腐广告,想方设法拓宽销路。由于生产工艺采用传统的卤水点制方式,原料采用当地种植的天然原生态黄豆、黑豆,使产出的豆腐不仅细白如瓷、口感滑嫩、豆香浓郁,还富含氨基酸和蛋白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销量稳步增长。因豆腐供不应求,薛建国积极鼓励邻近村庄也扩大豆类种植规模,争取通过豆腐坊带领更多村民早日脱贫。

  伏虎村一块块小小的豆腐,撑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大梦想。在背倚大山的大榆树乡孔督营村,“黄金茶”产业正做得风生水起,为村民叩开了“致富之门”。

  一到7月份,便是黄芩采摘的黄金时节了。村中贫困户席珍和每天凌晨5点就骑着家里的三轮车往山上去了,“上午八九点钟回来,能采近百元的茶,还不误再打一份工呢。”

  野生黄芩是孔督营村自然生长的一种植物,具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发野生黄芩茶保健产品,还以村委会名义注册了卓资县扶贫富村野生保健黄金茶有限公司,办理了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注册了“天资卓越”黄金茶商标。公司通过收购村民采来的野生黄芩、雇佣贫困户到茶厂打工和流转贫困户土地发展规模化种茶等渠道,助推贫困户稳定脱贫。

  驻村第一书记王日勤介绍,2017年,有约30位村民参与采摘和加工黄芩茶叶,共增收6116元,销售茶叶600份,收入6万元,纯利润可达3万多元。销售所得盈利,除留够扩大发展的成本外,还给村民买了面粉和被罩。2018年,茶厂打工人数达38人,工资收入约1万元。现加工罐装茶叶500礼盒,预计纯利润可达10万元。对利润的分配,王日勤与村两委班子早有商议:“去年的收益要拿出一部分来给大家现金分红,其余的钱算大家资金入股。分配时会对贫困户有一定的倾斜。”席珍和听得眉开眼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今年,我们家的十六亩土地流转给集体用来种茶,自己采茶再在茶厂打点工,勤快点,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靠山吃山是孔督营村的优势,但对于土地不适于耕种,人口外流严重的旗下营镇青山村,脱贫致富就要另辟蹊径了。青山村可用于耕种的土地较少,贫困户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外出务工和政策兜底,自身发展动力较弱。“刚来驻村的时候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访所有常驻居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庭院差别非常大。”青山村第一书记白宇新发现,非贫困户的院落整洁干净,种养殖搭配丰富,土地利用充分合理;而贫困户的院落往往杂草丛生,甚至难以落脚。

  扶贫先扶智,白宇新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谈心交流,为大家举身边实例,开导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有的村民有些抵触,白宇新为他们算了一笔账:一个两口之家,每天买菜成本大约6元,若在庭院自种,每年6至10月份都能有自种的绿色蔬菜食用,每年每户可节省约1千元的生活支出,这对贫困户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经动员,今年有59户贫困户在自家庭院种植了日常食用蔬菜,大家从自己的劳动和收获中感到充实和满足,纷纷对白宇新说:“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自己种的菜,看见满院的绿色,整个人都有精神了!”白宇新欣喜地发现,现在村民们院子里哪怕有“一点空地,也要种上株西红柿,大家比过去勤快多了。”他计划,今年要动员村中109户符合种植条件的贫困户都来种植,这样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改变精神面貌,还能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毛林仓是青山村的贫困户,今年67岁。他和老伴儿养了15只鸡,26只羊,连住房共300平方米的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院内专开辟出近百平方米来种植蔬菜。“我们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院里种黄瓜、西红柿、茄子这类蔬菜,不光够自己吃,有时候还能拉出去卖一些呢。”毛林仓介绍,加上低保、养老金和退耕还林等补贴,老两口人均收入有7000多元,管够吃好穿好。毛林仓家养的鸡是卓资县统筹扶贫项目和资金开出“扶贫菜单”,以生产奖补的方式引导贫困户自主“点菜”,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脱贫产业。卓资县依托“卓资熏鸡”的品牌优势,重点扶持贫困户在庭院发展土鸡养殖,并计划在2018、2019两年,通过德青源和京客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将“卓资熏鸡”“卓资土鸡蛋”“卓资土鸡”打入北京市场,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经摸底核实,两年计划扶持6200余户贫困户发展土鸡养殖,每户每年可增收7000多元。目前,已有2310户贫困户在进行土鸡养殖,毛林仓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在卓资大地上,产业扶贫犹如星火燎原: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如雨后春笋,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春风化雨般改变了昔日的穷乡僻壤,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也使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步伐愈加坚定。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