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村后第一天入户走访了解情况的茫然,到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重点;从村里零产业起步,到帮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从群众的冷眼旁观,到家家户户笑脸相迎;从挨家挨户苦口婆心的动员群众种植新品种,到大家积极主动要求品种改良……这一切的转变,发生在北京林业大学定点帮扶后。说起这些,北京林业大学派驻的第一书记张骅感慨颇多。
2017年的初冬,张骅被母校北京林业大学派驻到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担任第一书记。初来乍到,张骅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两个月走访了村子里大部分人家,村子的问题一个个凸显出来。远新村共有422户、1328人,其中贫困户49户、96人。村民都以种地为生,该村的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农民主要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种植方式粗放、单一、效益较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头,一亩地收益也仅仅在500元钱左右。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更是只能依靠政策兜底生活。群众虽然迫切希望脱贫致富,然而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张骅马上将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向母校做了汇报。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帮扶事宜,发挥学校优势,开拓思路探寻解决方案。最终提出以优化现有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单位亩产效益为切入点,构建远新村产业发展链条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并拿出30万元资金注入远新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编制出《科尔沁镇远新村2018年-2021年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里明确提出了着力发展以颜色农业为主导的有机农业产业链、重点打造“野果进城”高附加值农作物加工产业、布局发展农林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中心等发展思路。面对村民农业种植抗击风险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通过北京林业大学遍访全国玉米研究所、种植研究所等,最终从全国搜集7种黑糯玉米的种质资源、2种富硒黑小米种质资源、1种黑豆种子和1种黑芸豆种子,并选定30亩土地进行了初步尝试。
说起甜糯玉米的种植,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村民崔建凤最有发言权,因为2018年春天“高瞻远瞩”的决定,让他2018年赚得盆满钵满。“要不是当初相信了张书记,相信咱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成果,我也不能赚这么多钱。种了这么多年地,玉米卖的供不应求还真是头一回,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没等种下就已经售完了,这是绝无仅有的。”看到了崔建凤的成功,村民们都跃跃欲试,村里流转了500亩的土地将种植订单黑糯玉米,这将是贫困户脱贫的一个指望。
“思路决定出路。要实现农村平安,农民富裕,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这是张骅到村里重点要做的第二件事。
“以前吃饭靠天,小病靠扛。现在,我养的大鹅要出栏了,院子里种的黑玉米已经全部卖完。活了一辈子,没想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81岁的邱凤芹说起2018年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邱凤芹来说,北京林业大学的帮扶,张骅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状态,更改变了她的思想。
典型代表邱凤芹的生活改变,也给远新村的贫困户上了生动的一课,结合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村干部都积极配合。他们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生产生活进展情况,细化调整帮联计划和脱贫措施……一个个扶贫行动在远新村扎根。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授人渔更要授人欲”,只有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贫才能扶起来。如今,远新村的村民们纷纷转变过去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地谋求发展。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有的发展乡村旅游,有的扩大种植养殖,钱包都鼓起来了,2018年村里的贫困户仅剩9户、14人。
从“驻村”到“助村”,北京林业大学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派驻支教组给村里的孩子们补课,请北京名医来村里上门义诊,搭建网络电商平台,给贫困户捐衣物、被子……结对帮扶用真情,精准帮扶用真心,一点一滴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帮扶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赢得了远新村村民的称赞。(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