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4个亿
内蒙古新闻网  19-01-09 21:4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穷山饿石头,瘦水向南流,老百姓没吃头。”40多年前,伊旗乌兰木伦村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山,土地全是沙地,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脆弱,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集体经济为零。虽然从1980年开始,乌兰木伦村彻底实行了包产到户,但还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然而,截止到2017年年底,乌兰木伦村集体固定资产达4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0元。目前,乌兰木伦村境内有大小煤矿11个,年生产能力3500万吨,其中村办煤矿1座,年生产能力90万吨;煤炭运输集装站4个,年运营能力800万吨,其中村办集装站台1个,年运营能力300万吨;有股份制水库1座,储水量680万立方米;2013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成立了鄂尔多斯市红河情实业有限公司……

  从零到4个亿,乌兰木伦村确实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带领村民“翻身”的正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朝。

  1955年出生的王朝是土生土长的乌兰木伦村人。1979年,他当上了大队会计。那时,乌兰木伦村是全布尔台格乡最贫穷、最落后的村子。1983年,乌兰木伦村委会成立,王朝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住国家建设“三北”防护林的机遇,发动全村群众大搞绿化建设。当时,种一亩树能得补贴2元,既能挣“三北”防护林的钱,又能防风固沙,这个举措得到了全村人的积极响应。三年里,乌兰木伦村800多口人,人均栽下了40亩绿地。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村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怎么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王朝开始琢磨。

  1986年,地质勘探队进驻乌兰木伦村。1988年,乌兰木伦村开始了煤矿建设,首先是东煤公司开发建设乌兰木伦矿,接着包神公司进村修铁路。煤矿建成了,村里的群众开始离开土地到矿上打工,成了工人。当年,矿上安排了80多人。慢慢地村民手里有钱了,他们买三四轮车、买推土机到矿上装煤运煤,到矿上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村集体因为协助建矿,也得到一些征地协调费。乌兰木伦村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

  但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先天不足是制约乌兰木伦村长远富裕的关键因素。怎么办?自己办矿。王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朝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5万元。接着,向东煤公司乌兰木伦矿提出了合伙办矿的想法。经过协商,双方开始了合伙办矿,由村里负责批地、征地,东煤公司负责建井。1993年9月份矿井建成了。村里的第一个煤矿——考考赖沟煤矿成立了。当年村里就拿回了七八万元,村集体第一次有了“巨款”。

  有了钱,该怎么花?花在哪儿?王朝用一部分钱继续投资建矿。1994年,他们与当时的伊旗矿区办事处合伙开办了村里的第二个煤矿——朝阳矿。另一部分钱王朝用来统一支付全村村民的管理费。1993年,村里一共替村民拿出了2万多元的管理费。从1996年开始,村里又决定替村民交付全部的农业税,直到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乌兰木伦村的村民已经早享受了10年的零负担政策。

  1998年以后,煤炭市场开始下滑,每年要赔30多万元。当时,原布尔台格乡在乌兰木伦村有一个华能井煤矿,欠着银行40万元的贷款。乡领导找上门,希望乌兰木伦村把这个煤矿连贷款一并拿过去。村两委班子成员意见出现了分歧。但王朝有自己的想法:“两个也是经营,三个也是经营,赔也往下闹。”经过做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村里买下了华能井煤矿。40万元的贷款连本带息达到了110多万元。至此,村里有了三个煤矿,但当时,煤矿一直在赔钱,怎么办?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把煤矿包了出去,村里收取经营费:考考赖沟煤矿收10万元、朝阳煤矿收15万元、华能井煤矿收20万元。这样,在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村里也有45万元的稳定收入。2000年,村里将考考赖沟矿、朝阳矿以115万元和120万元的价格出售,抵清了全部债务。

  无债一身轻。王朝转变了发展思路,开始建集装站。2000年,乌兰木伦村开始修铁路建站台。终于,村里自己有了一条450米的铁路和一个集装站。当时连征地带办证,村里一次性投入了200多万元,每年能有70多万元的固定收入。

  快速发展中的乌兰木伦村遇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村里不少地方开始沉陷,老百姓不停地搬迁。这样搬来搬去总不是个办法。此时恰逢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新的构想在王朝脑中形成——选一块地,建设新农村。2006年乌兰木伦村被确定为全市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2007年着手开始建设乌兰木伦新村,现已建成安置住宅1124户208058平方米。

  如今,漫步在乌兰木伦村,干净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欧式别墅、美丽的楼房错落有致;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警务室一应俱全;大大小小的企业工厂鳞次栉比……让人俨然置身于现代化都市。

  当问及这位任职3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王朝激动不已,他说:“好日子源于好政策。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感受最深,情意最切。”

  现在,一项项惠民政策接二连三到来,一股股暖流持续流入百姓的心田。在乌兰木伦村,村民住进了大别墅,告别了“土窝子”,农民种地有补贴,不出村就能就业。养老保险由驻地企业承担70%,农民自己承担30%;医疗保险全部由村集体缴纳,住院医疗费用全部由旗财政报销;新考入大学的大学生每人补助2000——5000元;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费,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

  “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党为民利民富民好政策的结果,这就是铁一样的证据和事实。”乌兰木伦村村民吕存战说。(《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邱岳)


[责任编辑: 杨晓丽]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