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室外寒风凛冽、冷气袭人,阿左旗巴彦霍德嘎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温室大棚内却暖意融融,慕名前来采摘乳瓜的居民络绎不绝,不一会,几百根刚成熟的乳瓜就被居民采摘一空。
记者了解到,颇受居民青睐的乳瓜品种为“金童玉女”,其外表润亮、皮薄汁多、甜脆可口,一公斤售卖价格达到60元,虽不便宜,但仍供不应求。除了果蔬本身品质过硬、口感极佳以外,还得益于我盟推行农牧业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系列举措。
2018年以来,阿拉善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力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一批品牌项目,农牧区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盟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8.36万亩,粮食产量达1.88亿公斤;牲畜存栏量达123万头只,骆驼稳增到11.8万峰;绒毛、肉类、玉米等主要农畜产品购销价格大幅提高;新增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全盟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发展到2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12%。
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引导,是盟委、行署扎实推进的决策部署,是日渐成长的农牧区新兴经营主体、新型农牧民的铿锵足迹,是奋战在一线的“三农”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不懈付出和努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阿拉善盟按照阿拉善不是牧场,不是粮仓,而是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严格落实耕地草原保护政策,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退牧还草、耕地轮作及深松整地、高效节水滴灌工程、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推广、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农业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项目逐一落地,全盟化肥用量(折纯量)1.82万吨,同比减少3.2%;农药商品量98.28吨,同比减少4.1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到96%。在还农牧区绿水青山的同时,催生了新产业新技术的诞生,让我盟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农业转型升级路。
认可不认可,质量是关键。阿拉善盟积极落实推进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等要求,围绕抓好“农业质量年”活动,研究制定《阿拉善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围绕阿拉善双峰驼及白绒山羊养殖加工全过程,牵头起草11项地方标准,已有8项经自治区专家审核批准立项;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对冠“阿拉善”白绒山羊、双峰驼、苁蓉、锁阳、沙葱”和“额济纳蜜瓜”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产品开发力度;加强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强化农牧业投入品监管,落实农牧业转基因生物监管措施,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销路好不好,品牌要响亮。阿拉善盟坚持落实“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政策,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农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名优特”产品评选认定的优先条件。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载体,支持冠名“阿拉善”系列农畜产品质量认证,集中发展阿拉善白绒山羊、双峰驼、苁蓉、锁阳、沙葱、蜜瓜、有机小麦等自治区独具特色的农牧产业,重点扶持金沙臻堡、宏魁、驼中王、玉莲、沙漠之神、沙舟红等一批质量好、叫得响、影响大的农畜产品品牌,切实把品牌树起来。去年,26家企业新申报“三品一标”农畜产品67个,全部通过农业农村部材料审核,预计兑现奖励资金105万元。
持续优化生产结构,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阿拉善盟重点打造“五大”特色产业,调优产业产品结构,重点启动实施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稳羊增驼促农区养殖业”发展计划,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沙产业效益示范作用,重点扶持农牧民建设梭梭肉苁蓉生产基地、精品林果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休闲农牧业发展。坚持产业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编制了“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及农牧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针对我盟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比较高的实际,将54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国家草原补奖和公益林补偿政策,占贫困人口总量的96%,其中有1391户3104人实现脱贫。依托“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采用龙头带动、合作入股、资产收益等扶贫模式带动610户1385人实现脱贫。对全盟56户138名未脱贫和返贫户全部落实了产业扶贫措施。
扎实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全盟70%以上的嘎查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8年先期整治的24个试点嘎查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同时,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战,确保全盟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杨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