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好 家乡美】阿尔山:看到幸福的模样
内蒙古新闻网  19-01-14 07:1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开栏的话

  高歌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共颂改革开放丰硕成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本报即日起开设《祖国好家乡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典型》专栏,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反映北疆草原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广大百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幸福感,以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的昂扬斗志,向祖国母亲70华诞献礼。敬请关注。

  “一大早,你大爷就出去溜达了,现在身体比以前好多了,到做饭时还能顺便买点菜回来!”1月13日,走进阿尔山市林海街林区老工人郭永财家里时,室内温暖如春,正在做饭的郭大娘笑容灿烂。

  郭永财和老伴退休前是阿尔山林业局工人,一间38平方米的板夹泥房,一家人曾经住了几十年,“当年住平房冬天太遭罪,天天烧炉子,一停火屋里就冷得不行,一天下来鼻子里全是煤灰,屋里也被熏得黑乎乎的。”提起过去的日子,老两口十分感慨。对比着说起现在的生活,“幸福”成了老两口提到次数最多的词语。

  阿尔山老百姓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成千上万名搬离了棚户区的林业工人及家属给了我们答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好多和我一样的老百姓们都住上了供暖楼房,生活这么舒心,再也不用为冬天发愁了,能不感到幸福吗?”郭大娘激动地说。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北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来到阿尔山市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驻地部队官兵。5年来,阿尔山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房屋征收10200户、65万平方米,8700多户林业老居民从中受益。

  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阿尔山还完善了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新建改造道路80公里、管网115公里,城区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7%、98%和99%;新建了4处居民广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荣获了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自从林区不让采伐后,树木越来越多了,我在安全沟种的树都长成材了!生态环境得到保护,阿尔山也出名了,街上的旅游车一辆接一辆的,开小旅馆的、卖煎饼的都挣着钱了,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说起阿尔山生态的好转和旅游业的发展,郭永财大爷深有感触。

  自从2014年国家出台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全面禁伐政策,当年的伐木工人放下斧头转变成为守林护林造林人,积极转型发展旅游业,齐心协力奔小康。按照国家旅游局“515发展战略”,阿尔山市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把阿尔山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阿尔山市先后荣获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旅游人数和收入从2013年的131万人次、15.7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431.85万人次、52.73亿元。

  “这5年是阿尔山发展提升最快的5年,也是硕果累累的5年。”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说,5年来,阿尔山市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兴安盟委行署的领导下,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初心,红红火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依偎在兴安岭中的阿尔山更加美丽和谐。

  高长胜说,阿尔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两篇文章,5年来累计实施天保工程165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植树造林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6000亩,先后荣获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合作试点、自治区园林城等称号,辖区四镇全部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18年,阿尔山市被中国气象局评定为“中国气候生态市”,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城市;同时还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初选名单,成为全区唯一入选城市。

  如今的阿尔山,成片的棚户区变成了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房;总书记殷切期望的旅游真的“火”了起来;百万亩松林巍然屹立。牢牢守住民生、发展和生态三条底线,阿尔山呈现出天蓝草绿、产业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更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见习记者 高敏娜)


[责任编辑: 张莉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