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辽:农牧业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 回眸2018特稿(之三)
内蒙古新闻网  19-01-14 11:07  【打印本页】  来源:通辽日报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启动之年,2018年无疑是通辽市推动农村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通辽市以农牧业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2018年农牧业产业发展硕果累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311万亩,“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88亿元和203亿元,分获全区一、二名。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2018年,通辽市农牧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年内农作物总播面积2047万亩,同比减少20万亩。粮经饲比由2017年的68:12.5:19.5调整为67:13:20,结合饲料地建设,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578.3万亩;牲畜存栏稳定在1000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28万头、羊存栏623万只、生猪存栏137万口,禽类饲养量稳定在1500万只左右。

  农牧业生产空间管护水平大幅提升。按照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经营模式,重点打造的15个万亩以上现代节水农业样板区,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工程区内节省人工5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22%,节水4亿立方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8年,通辽市强化技术装备水平,向技术要效益,农牧业创新驱动显著增强。

  2018年建成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3个,牲畜配种站点3025个,对荞麦、谷子、大豆、玉米、青贮及10余种经济作物200多个品种开展了示范、评价、试验等工作,完成牛羊猪及马属动物冷配、人工授精220万头只次,“无角科尔沁肉牛品系的选育”被列为自治区科技厅计划项目,牛、羊、猪、马、驴良种及改良种比重达95%以上。

  通辽市积极推进高效生产管理技术研究推广工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残膜回收、秸秆综合利用、耕地轮作、母牛补饲、犊牛早期断奶等现代化农牧业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肉牛多胎繁育、母牛发情信息化监控、连作土壤修复、山沙两地高粱高效栽培、冬春辣椒高效栽培、少花蒺藜草防除、中草药功能性饲料促发情等多项新型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已建成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长期稳定基地16个,年内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649个,6名农技员获全区“最美农技员”称号,4名工作者获评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已先后推荐3个科技成果申报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奖,已建成“草原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8个。

  2018年全市农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亿元,新增各类农机具9700多台套,完成机耕1678万亩、机播1858万亩、机收1472万亩,实施深松整地作业92.1万亩,农机总动力达651万千瓦,同比增加37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农牧业产业链快速发展

  2018年,通辽市荣获“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称号,并在深圳市成功举办了打造“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发布会,通辽市肉牛产业文化博览园成功举办2018通辽肉牛产业博览会暨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首届通辽国际肉牛产业高峰论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通辽市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密不可分,在一系列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我市饲草料保障体系、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母牛繁育体系、标准化规模化育肥体系、屠宰加工体系、交易流通体系、质量安全监管防控体系、科技创新驱动体系八大体系进一步增强,肉牛产业链快速发展,通辽农畜产品知名度日渐提高。

  2018年,随着成峰、雨田、伊胡塔等活牛大型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黄牛网”活牛市场交易信息管理平台已进入调试阶段,辐射锡盟、赤峰、兴安盟等周边盟市和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区,初步构建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发展格局。通辽市完成对28项科尔沁肉牛标准的修订工作,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有序开展,重大疫病免疫率、肉牛运输和屠宰检疫率均实现100%。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中心建设方案已基本明确,科尔沁肉牛种业公司与中国—加拿大肉牛产业合作联盟、阿根廷卡罗丘农牧业公司、吉林大学等机构建立合作,科尔沁肉牛新品种培育项目列入2018年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科尔沁肉牛种业基地实现“试管牛”工厂化批量生产。

  通辽市不断提升监管检测防控能力,为农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农畜产品抽检力度加大,1—10月共抽检农畜产品1.3万批次,全市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有序进行,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免疫畜禽7455万头只口羽次,兽医从业人员已达3811人,已有79家兽药经营企业纳入网络化经营行为监督平台,金锣、草原牛王肉业已率先建成屠宰标准化生产企业,全市增设临时动物卫生检查站204个,各级兽医人员连续奋战百余天严防死守夺取了非洲猪瘟阻战的阶段性胜利。

  2018年,通辽市新制定玉米、高粱、大豆、向日葵、甜菜、蒙中药材、蔬菜等作物的重点生产技术规程(规范)13项,农牧业地方标准达到176项。全市已累计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39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万亩,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自治区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5个,实现标准化种植719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466万头只。

  通辽市农畜产品品牌化建设更是亮点纷呈:全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总数达100家,认证产品达270个,认证产量达280万吨;“库伦荞麦”已成为通辽市第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在2018年内蒙古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价活动中,“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以287亿元和203亿元分获全区一、二名,通辽市科尔沁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已通过自治区六部门评审,并以第一位序推荐参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工作。

  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乡村发展布局优化升级

  2018年,随着通辽市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牧业经营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机制不断完善、农垦改革有序开展,我市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逐渐完善。

  全市发展市级以上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4家,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利益联结比例达60%,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达5115家,认定家庭农牧场达1000家以上;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签订家庭承包合同面积1654万亩,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6个自治区级试点村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122个嘎查村社区已全部启动改革工作,“旗县有中心、乡镇有服务大厅、嘎查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印发《通辽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18个国有农牧场土地(草场)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发证面积达到390.7万亩,发证率达到95%,农牧场社会职能剥离工作有序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全市共培训农牧民76万余人次,在农牧部门备案的5115家农牧民合作社业务范围从种养业拓展到农资供应、植保、农机服务、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8.1万名农牧民已成为合作社成员,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利益联结比例达60%。

  2018年,通辽市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开展,休闲农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科尔沁区、开鲁县两条玉米生物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提升酸、糖、胶、药、醇等高端产品深加工能力,肉类加工企业产品向冷鲜分割、调理制品、休闲食品转变,特色产业围绕蒙药、红干椒、沙稻、荞麦、杂粮杂豆等绿色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加工产品转型升级,全市现已形成600万吨玉米、60万头肉牛、400万口生猪、400万只肉羊、100万吨杂粮杂豆等特色产品的加工能力,农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63%;开鲁县国家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已进入验收阶段,科区育新镇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有序推进,科左中旗年内被国家列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奈曼旗八仙筒镇孟家段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湛露田园生态旅游园等5家企业被评定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12名市级农牧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团队巡回指导贫困地区农牧民5000余人次,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建成“扶贫车间”20余个,实现4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就业增收4000元,通过“京蒙”扶贫协作,650名贫困地区改良员、防疫员被培育为肉牛产业链基层人才,通过农牧业产业扶贫,已累计实现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5.6万户、14万人实现产业链增收。

  2018年,通辽市共拨付农牧业专项资金12.1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惠及近40万农户,参保面积达1398.4万亩,参保牲畜头数135万头只,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4392万元。乡村振兴大型项目已储备12个,计划总投资达175.6亿元。

  腰包鼓起来了,生活环境也得提档升级。通辽市启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各旗县市区纷纷制定村庄规划,全面启动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科尔沁区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先行先试启动污水和厕改试点,科左后旗垃圾分类处理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年内全市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覆盖1.5万户农牧民,卫生户厕普及将达2.5万户。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1125万亩,玉米螟绿色统防统治作业面积达1094万亩,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603万吨,综合利用率将达87%。农膜污染实现有效控制,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近400万亩,开鲁县和科左中旗依托国家农用地膜回收试点项目,实现当季回收率85%以上,全市农膜使用量同比减少11.6万亩、406万吨。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奈曼旗先后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0%。

  环境美了,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落后。通辽市着力加强农村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深化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现培育基层党员干部、乡村教师等群体中的新乡贤,评选表彰凡人善举、“草根英雄”,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让文明之花开遍美丽乡村。(记者 贾雪)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