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潮头急 高峡平湖话沧桑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1 10:11  【打印本页】  来源:黔南日报

  陈邦禄

  罗谋

  罗德斌

  谭宗文

  汪付珍

  罗承俊

  张永忠

  王青志

  马廷科

  邓迎香

  王必红

  李茂军

  李正福

  本报罗甸记者站肖家云韦瑞班方智刘文俊摄影报道

  1月14日,罗甸县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召开。会上,退休老干部代表、农村基层代表、党群系统代表、教育系统代表、卫计系统代表、交通系统代表等13名代表结合自身经历,盘点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罗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回忆四十年似水年华,气氛活跃。

  “重整行装再出发,永葆推进改革开放的执着与定力,奋力开创罗甸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谈到未来的发展,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认为,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着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始终坚持产业为本,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家怀着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观看了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专题片,翻阅包含《见证罗甸·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作品集》《今日罗甸·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潮涌红水河·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集》《玉湖清韵·罗甸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诗联专集》《当代女愚公邓迎香》,感触深话题多,现场激烈地讨论一次次将座谈会推向高潮。

  陈邦禄:坚持改革不动摇,全力攻克发展重点

  40年来,罗甸县先后组织开展了100多场的改革改制、试点示范以及工作创新。其中,改革改制方面主要有: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等。此外,还有很多试点示范和工作创新。

  一是及时启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1977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工业,兴办企业,依托广阔的土地资源,发展菜、果、药材。1979年,全县60%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1981年春耕前,全县全部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到户;二是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罗甸县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同年底,取消了乡统筹,取消了面向农民收取的所有收费、集资,取消了屠宰税。到2004年全县农业税仅为280万元,农民人均负担21.2元。到2005年,全县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为零;三是精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多年来,罗甸县通过组织实施“185”科技扶贫工程、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工程、整村推进、易地移民搬迁等工程,逐年减少贫困人口。近几年,着力采取以精准界定脱贫、以“两轮”驱动脱贫、以创新引领脱贫等8种措施进行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减至2017年底的5.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6%。

  罗谋:40年走出“信邦之路”

  我是1996年10月进入信邦公司工作,2010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于201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党支部宣传委员,仍然继续奋斗在生产一线,见证了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由小到大的发展变化。

  公司于1995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108万元,当时收购资产不足60余万元且即将倒闭的罗甸县制药厂。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引进国药准字号“银杏叶片”新药生产,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当年实现产值100万元,上缴税收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1997年国家医药政策改革,制药企业必须通过国家GMP认证,GMP认证硬件和软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不认证就等死,在这生死存亡关键时期,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多方融资9870万元,新建GMP罗甸生产基地开工建设,通过三年的建设,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三条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2000年实现产值2亿元,上缴税收2600万元。2008年公司启动上市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证监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公司通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创新改革,于2010年4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6500万元。

  2010年上市融资启动罗甸生产基地扩建,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公司三年建设,新生产基地通过新版国家GMP认证,生产能力为20亿元。2014年完成与贵州科开医药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2015年完成与中肽生化有限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2016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57亿元,上缴税收2.58亿元,在罗甸县实现产值8亿元,上缴税收1.07亿元。通过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后,公司已由单一的制药企业,发展为一家集医疗服务、医药流通、制药工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由公司控股的西藏誉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67亿,总资产124.94亿元,主要资产64.43亿元,下属40余家控股企业,员工近6000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8.19亿元,上缴税收3.58亿元。

  罗德斌:共建贵州南部交通枢纽

  改革开放之初,山村里的老百姓出趟门,基本都是走羊肠小道或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条件好点的才能坐马车、骑自行车,到了目的地还要洗洗脚、洗洗鞋重新打理一番。1996年刚到县交通局工作时,还有班仁、纳坪、大亭三个乡未通公路,木引、交砚、董王等也只通简易公路。那时候,从大亭乡到县城开会,要走一整天,一来一回就是两天,所以需要提前一星期发通知。

  过去修公路都是搞“人海战术”。班仁公路建设时设有一个总指挥部、三个临时指挥部,其中三个临时指挥部由草房搭设分别设在所管路段的山坡上,工程技术人员每天来回要走10余公里,仅21公里的四级公路,耗时2年之多。1998年建成了第一条柏油路的农村公路14公里,实现了罗甸农村公路柏油路0公里的突破,群众出行也得到极大改善。

  罗甸人民的“出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越来越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紧接着又掀起建设通乡油路、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的热潮。2012年建成省交通厅下达的任务:百分之百完成通乡油路、百分之百完成通行政村公路的“双百工程”,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2015年,银百高速贵阳至罗甸段的开通和省道S312三改二的改造,罗甸到贵阳、罗甸到都匀的车程时间均得到了很大的节省。未来,我们将迎来平罗高速建成通车、永兴铁路启动建设、龙滩大坝船闸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红水河航道全程通航等几件交通大事,罗甸将成为贵州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的短板变成了优势。千吨巨轮将从罗甸港口起航,直达珠三角与21世纪水上丝绸之路连接;一辆辆汽车从贵阳出发,经罗甸,过百色,四个小时抵达龙邦口岸的东盟自贸区。罗甸将真正实现“水陆并进,通江达海”的美好愿望。罗妥港区将成为承接贵州及大西南面向东盟、直达珠三角的桥头堡,成为西南地区水、陆货运交汇的中转重要物流枢纽。

  谭宗文:生活大变化,皆道何其快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边阳中学教书,在那逢年过节每人凭肉票才供应半斤猪肉的日子里,学校食堂喂了两头猪,放暑假前学校领导将猪杀了给教职工集体改善伙食,随后将余下的猪肉按人头平分给每个教职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领导犯愁了。40年后的今天,我将这事告诉孙子们,他们觉得是天方夜谭。

  当年好不容易托人弄了一张自行车票,用一年节俭下来的钱,买了一辆非常难买到的上海永久牌加重自行车。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去仓库买米,去小河钓鱼,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骑在街上,路人投来羡慕的目光,骑车者自然也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如今,大街小巷停满了各种牌子的私家小车,本田、现代、福特、大奔、宝马应有尽有。早几年,我们到大关村重温入党誓词,村支书何元亮告诉我,他们村有大小车40多辆。去年,我们到沫阳镇罗牙村调研,村支书告诉我,整个沫阳镇各村村支书、村主任个个有小车。今年,我们到沫阳镇红星村调研,村支书罗德立告诉我,红星村过春节时,开私家车返家过年的干部、职工、农民工和村里家用的小车有80多辆,几乎家家门口都停有小车。事实告诉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罗甸欣欣向荣,不仅城镇变化大,乡村也变了,富了的农家也有小车、摩托车了。

  改革开放前,到邮电局打电话要排队的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想约几个朋友聚会,得一家家上门相邀,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寄封信,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对方才能收到,现在好了,一部手机在手,几秒钟就解决问题。

  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信息网络时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手机已发展到不仅仅是一般的通话工具,更是一部无所不能的百科全书。看电影、看电视剧、找歌曲、听歌星演唱、买机票、买火车票、预订酒店、网上购物、存款、取款、交水费、交电费等等,一部手机搞定。何其方便,何其快哉!

  汪付珍:教育实现提质升级和内涵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从师范毕业后到罗苏沿河小学任教,我先后在罗苏沿河小学、罗悃民族小学等任教,至今已30多年了。从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到小学的教导主任,还被派到福建挂职学习,最后当了和平小学的校长,变化真的很大。和平小学就是现在罗甸四小的前身,几十年来,和平小学两易校名,先是改名龙坪四小,后来改成罗甸四小,我还带着全校师生搬迁新址,建成了全县第一所寄宿制小学,建成了全省知名的“留守儿童学校”。

  作为一个老教育人,四十年真的很快,感觉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很多记忆还像发生在昨天一样。40年来,罗甸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向前、蹄疾步稳,完成了“普六”、“普九”、“教育9+3计划”、“新两基”等一系列教育攻坚战。如今,罗甸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进入提质升级、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健康、持续、均衡、向上的良好态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全面整顿和重新部署,中小学教育得到调整恢复和稳步发展,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89年,调整后的中小学校为223所,较1975年减少了263所,教育办学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从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5年,先后圆满完成“普六”、“普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2006年荣获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并代表贵州省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扫盲工作会,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

  近年来全县先后完成了“普实”、“教育9+3计划”、“新两基”等的评估验收。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教学、班班通、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教学等的全覆盖,全县教学成绩全面提升,小学阶段由2014年以前的县均60.44分上升到现在的73.93分;中考由2014年以前的全州排名靠后位次上升到现在全州的第一方阵,位列全州第四位。

  罗承俊:财税改革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40年来,罗甸财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开拓进取,罗甸财政事业日新月异,全县财政收入不断发展壮大。财政总收入1978年504.02万元,2006年突破1亿元大关,2014年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2018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98倍。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18年达到289287万元,与1978年的659.27万元相比增长了439倍,重点保障了脱贫攻坚、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基础建设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需要,财政保障能力较改革开放初期大幅提升。

  1978年税收实行“超收分成,结余留用”的管理体制,到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税收体制,随着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提高纳税起征点、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的相继实施,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的搭建,税收征管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充分体现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转移支付总量的逐年加大,做大做强了财政支出总量,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县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呈现出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喜人之势。

  改革初期财政财务收支是手工记账核算,既费时又费力,现如今全部实行电子化录入,平台统一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1995年随着《预算法》实施,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财政管理逐步科学、精细、规范,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财政监管逐步过渡到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如今的财政资金基本实现规范、安全、高效管理使用。

  张永忠:农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如在水果产业方面,建成机耕道75.71公里,生产便道153.4公里,水池5200口、灌溉管道245.7公里,喷灌面积达6.5万亩,配套建设冷库20座。二是农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水稻由常规品种到现在的优质杂交稻,亩产达1000多公斤;水果品种经几十年来的逐步更新和优化,目前全县种植有优质脐橙、火龙果、百香果、哈密瓜等特色水果,由1978年的2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9.55余万亩,年产量由1978年的100多吨增加到现在的5.6万吨;蔬菜由原来的9个常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10多个优质品种,种植规模达33.03万亩,年产值17.53亿元;茶产业由本地茶叶向金花茶、石斛茶等高端优质品种转型;中药材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以艾纳香、砂仁等中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畜禽产业由粗放饲养向精细化养殖。三是农业生产经营升级换代。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效益大幅度提升。种植模式多样化。如蔬菜产业由单一的“早春蔬菜”向“冬果菜——早春菜——秋淡菜”一年多熟循环结构发展,形成了“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发展模式基地化。拥有新中盛及黄花寨火龙果、祥脚保供蔬菜、木引天纯李子、丛里柑橘等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同时还打造了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经营模式多元化。由单一散户种植、个体养殖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农业产品品牌化。拥有“全国农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火龙果之乡”、罗甸火龙果、脐橙、艾纳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张金质名片。营销方式电商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全县农产品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不仅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大城市,而且还借助平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加工系列化。全县通过引进深加工企业,研发农产品系列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下,罗甸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做亮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今年罗甸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45.52亿元;农业增加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7.2%;农村居民可以支配收入预计为10740元,同比增加1167元,增长12.2%;非粮农业增加值17.6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4%;畜牧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31%,农产品加工率预计达12%。

  王青志:昂首筑就精神高地,俯身关注社会民生

  改革开放带来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转变,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住房等领域的市场化,激发了广大农村群众奋发图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精神。罗甸县是革命老区,也是“盛产”劳模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被评为全面劳模的有王甫小荣、潘玉先、绕早明、胡天英、何元亮、汪财发、罗谋、李兹喜、马廷科9人;还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党的十九大代表邓迎香等先进人物。他们是罗甸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代表。1995年何元亮被评为“全国劳模”后,第二年,省、州分别作出《关于开展向大关村学习的决定》,大关精神成为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任何变化,最本质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叙写大关精神的《穿越贫困》这本书的扉页上写道:“千百年来造成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心理贫困症”。

  40年来,民生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就养老服务而言,敬老院从无到有,由少及多,由差到优。目前全县的农村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已建成规模以上的10所,占地面积15-30亩不等,建筑面积达到32306平方米,入住农村特困老人200多人,孤儿和困境儿童140余人。老人和儿童过着快乐健康的生活,有38名福利院孤儿考上了大学。城市养老服务也在提升,已建成医养结合的高端养老服务设施“罗甸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占地43亩,建筑面积28864平方米。同时老年养护院、新的儿童福利院正在建设之中。并且在敬老院里也设立了党支部,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得到加强,罗甸平均寿命也提高到现在的77.16岁。全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6个“老有”目标已为期不远、近在眼前。

  马廷科:建设和谐油海,我们仍在路上

  说起油海村的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人均收入不到20元,到现在近1万元,是原来500倍。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停步,我们还有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小康和乡村振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群众要克服“等靠要”的心理,知道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感谢组织上多年的培养,我会尽最大努力服务好我们村的群众,团结好班子,带领好群众争取每家每户都开上小轿车,早日实现乡村美、百姓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1978年至1989年,油海村只有三栋砖混结构平房,有一部分人家用泥巴做成土墙围房子也是比较高档的了;1989年至1999年就有12栋了;1999年至今户户有房住,十多户都建了小别墅了。

  1978年至1990年油海村的进村公路只修到村口,没有通到寨子里,那时候只能赶马车通行,1990年至2000年进村公路修到了寨子中间,当时已有三人买了摩托车。2000年到2010年摩托车进农户的速度猛增,基本上达到户均一辆,2010年至2018年几乎是组组户户通水泥路,目前油海有三分之一的农户都买了小车和货车。

  在1988年至1998年之间,谁家结婚嫁女,农村有一个说法,一般只要在结婚时买得起“三转一响”的人家已经是顶呱呱的了(缝纫机、单车、手表、录音机),1998至2008年结婚不是“三转一响”了,而是摩托车、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等电器。2008至2018年几乎结婚都是陪嫁小轿车了,也有好多农户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现在公共设施都齐全了,也有国家补助,看病不用担心了,上学不用交钱还有营养午餐。

  邓迎香:乡村美了,生活富了

  改革开放40年来,亲眼看到我娘家高峰村和现在的麻怀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很深。很多媒体表扬说我们麻怀人不等不靠,凭着一股麻怀干劲干出了今天的成绩,很了不起。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才是关键。以前我们挖隧道的时候,县委、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很多部门都支持过我们。现在为了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县里给我们派驻了工作队,还安排技术人员蹲点,手把手地教会我们村民种养殖业技术。

  因为党和政府的关心,40年来我们麻怀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近几年,2016年我们筹办了麻怀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参加的群众拿土地流转金,到合作社务工挣钱,年底得到分红,全村的群众都被调动了起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收入至少翻了一番,走出了产业增收的第一步。后来,我又利用在外务工村民返乡过年的机会,号召大家回乡创业。麻怀村常年在外打工的260多人,有240多人回乡创业抱团发展。

  2017年以来,我们创办了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迎香”品牌,通过“三变改革”引村民入股,开始推进“山上栽果树、田里种稻菜、家里养黑猪、棚里种植鲜香菇、房前屋后养鹌鹑”等乡村产业……

  现在的麻怀村,水泥路修到自然寨,路灯点亮了村里人的生活,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房,村民开上了农用车、面包车,全村153户有53部小轿车,有23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有1个考上了研究生,村里还新建了农家乐和文化活动场所。如今的麻怀村,天空很蓝,生态很好,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我们生产的农产品都喝“山泉水长大”,绿色有机原生态;如今的麻怀村,乡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必红:为35万群众的和谐生活坚守

  40年来,罗甸县几代政法干警凭借一腔赤胆忠心,拿起法律武器,守护着绿水青山;凭借真情实意,甘愿流血流汗,为全县35万群众的和谐生活坚守,在创建“平安湖城·满意罗甸”的行动中有作风、有作为、有作法。

  一是严打犯罪行为,着力整治混乱。40年来,我们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地方治安混乱就整治什么地方”的原则,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先后开展了打击农村偷牛盗马、拐卖妇女儿童、两抢一盗、治爆缉枪、惩赌治乱、扫黑除恶、扫黄禁毒等专项行动100余次;先后对治安混乱的乡村、边远结合部、县城公共复杂场所、道路交通秩序等集中专项整治。初步统计,侦破刑事案件10000件以上,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0人以上。逮捕和判处有期徒刑5000人以上,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是倾情执纪执法,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围绕“案结事了”、努力构建平安罗甸的工作目标,严格依法审理,坚持以情调解,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初步统计,县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民商事、行政案件近万件。政法各部门调解矛盾纠纷上万件。特别是参与调处化解了农村土地山林矿山纠纷,龙滩、双河口等水电站淹没实物指标补偿集体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纠纷,社会特殊群体(城市客运机动三轮车退市、出租车营运相关问题诉求、民办教师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诉求纠纷、道路交通事故阻路等上百起重大、疑难群体性矛盾纠纷。

  三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建设发展。随着县域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建设施工推进与群众利益诉求矛盾叠加,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精心组织、妥善处置了数十起群体性事件;参与了龙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双河口、灰洞、上尖坡、冗各、董托拉纳等水电站建设,茂井片区四乡镇油路改造,惠罗高速公路建没,县城东、城西、城北及边阳镇新区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秩序维护,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李茂军:“一只烟县城”蝶变“最美湖城”

  改革开放以来,罗甸的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12年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城”的目标以来,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启了城镇建设的新篇章,跑出了城镇建设加速度。

  40年前,罗甸县城道路陈旧,颠簸不平,全城只有连城桥通往干河一条街,被民间俗称“一杆烟走过一条街”,人们通过外界的道路大多依靠步行,生活极为艰苦。近年来,相继改造了干河至码头道路、园丁路、和谐路及下沙沟路;完成城东新区一、二号大道建设,解放路、河滨路、罗斛大道等12条车行道“白改黑”工程和人行道改造及五条背街小巷的治理,改造总里程近10公里;完成信邦大道至麒麟酒店入城大道及连城桥、河滨桥人行道改造;完成罗八路口至四小道路改造,莲花幼儿园道路建设,8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总改造面积15182.45平方米,其中人行道改造面积2044.49平方米,车行道改造面积13137.96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近3.24亿元。

  如今,县城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合力、永辉等大型购物超市进驻罗甸,县城路面整洁美观,街道周边的绿化葱郁,在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营造出一个舒适、优雅、干净的县城风貌,居民无论从出行、购物和居住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满意度显著提升。城镇化率已由“十一五”期末的15%提高到2018年的40.1%,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近9平方公里,年新增城镇人口达到0.6万人。2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力施工,约200亿元投资房地产,21个项目通过审查,罗甸县城开启玉、水和城相融共生,蝶变为“贵州最美湖城”。边阳正朝着建成全省商贸小城镇的目标发展,木引、逢亭、红水河等几个重点集镇也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

  李正福: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

  从197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会议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已经整整40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还处于“赤脚医生时代”,只有168名卫生员,而今天,仅医疗机构就有275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756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倍之多。

  2000年,全县的健康教育、保护环境、改水改厕、改善卫生设施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一一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全面推进。如今,乡镇卫生院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尤其是罗甸县第二人民医院、罗悃镇中心卫生院的建设,有规模、上档次,处在全州乡镇卫生院前列,极大地加快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

  2006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了新医改,2009年1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大数据、远程信息传输,省、州、县乡远程会诊,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医改目标。目前,全县有病床1470张,平均每千常住人口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人,每千常住人口中拥有病床4.2张。

  40年前,县级两家医院医护人员总数仅为72人,没有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较少。现在,两家医院医护人员近800人,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含今年考上的)50余人,中级职称100余人,技术力量大幅度提升,医疗技术实力在黔南州县级医院排名前列。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