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八面来风 起舞广阔平台——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综述(下)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3 16:08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内蒙古认真贯彻党中央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依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和扩大开放,大大增强了综合实力,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新格局。

  巍巍大青山、滚滚黄河水见证了内蒙古对外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9亿美元。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2017年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到57%,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5.5%和52.8%。

  开启对外贸易破冰之旅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9年,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内蒙古对外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目前,鄂尔多斯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企业,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让“鄂尔多斯”享誉世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国家对外开放利好政策推动下,内蒙古对外贸易由崭露头角走向不断繁荣。

  内蒙古中蒙俄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波说起内蒙古对外贸易史如数家珍:“1980年,自治区政府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了内蒙古进口公司,主营区内地方外汇和其他外汇的进口业务,首次突破了延续30多年的单一国家大贸易局面。以此为起点,内蒙古逐步开展出口业务,贸易伙伴以欧美、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为主。1985年内蒙古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内蒙古民族贸易实业有限公司成立。随着内蒙古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也日益活跃。1989年9月20日至26日,内蒙古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了首届商品展销会。”

  从首次携手到深入合作,内蒙古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新时代。

  2015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开幕。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万商云集,8000余名国内外嘉宾齐聚会场。6亿余元现场交易额及意向协议、166项合作协议不仅让博览会旗开得胜,还为中蒙两国创建了一个携手合作、发展共赢的崭新平台。

  2015年呼伦贝尔市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成功举办招商推介会;2015年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肯特省、东方省举办了中国·内蒙古三盟市与蒙古国三省区域合作第一次会议;“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暨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会”已连续举办了10届,并升格为“中国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2017年我区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举办了“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内蒙古文化周”……

  渐次推进的交流推介会构建起了内蒙古同外商合作共赢新局面。自治区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内蒙古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79年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水平、低层次向高水平、高层次不断发展的历程。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43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吸引利用外资有效地推进了内蒙古的改革与发展,弥补和缓解了内蒙古建设资金的不足,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就业。外商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商业模式、技术等无形资产。近5年,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近691亿元人民币,纳税408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12万左右。

  创新机制先行先试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

  2016年12月,满洲里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这是自治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企业进入综保区,最大的好处就是便捷,可以免去办理加工贸易手册的手续,同时节约了资金。

  “跨境电商、离岸金融、保税交易等前卫的、时尚的、复杂的高端业态都将通过综合保税区体现,这些新兴经济业态,内蒙古此前基本没有。”满洲里综合保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综保区内经营的都是高关税、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有了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倾斜引导拉动,可以极大地促使内蒙古外贸结构提档升级。

  199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授予内蒙古等4个边境省区管理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分权限,内蒙古的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从此进入黄金发展期。1992年国务院批准满洲里等4个城市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同时,批准成立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以此为契机,作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的满洲里跨入了建设国防贸易城的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内蒙古的四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内蒙古对外开放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也为内蒙古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12年,依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第一次明确了沿边开放的大格局定位,内蒙古进一步被确定为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2年,满洲里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同年,国务院新批准开放的内蒙古3个公路口岸额布都格口岸、阿尔山口岸、满都拉口岸均通过了国家级正式验收。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俄蒙合作机制,与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建立了常设协调工作组,会同有关省区与俄罗斯7个地区建立了中俄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协调委员会,自治区口岸办与俄罗斯边界建设署建立了定期会晤和联合检查机制,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蒙古国建立了“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国家已在蒙古国扎门乌德市设立总领事馆,蒙古国在海拉尔区设立了领事机构,将中俄在后贝加尔地区和满洲里互设领事机构列入中俄领事磋商议程。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建立了口岸协调联络和联席会议制度,在乌兰巴托设立了代表处,逐步形成了中俄、中蒙毗邻地区友好交往常态化工作机制。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6年3月25日,首列从我区出境的蓉欧试验班列顺利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内蒙古与中欧班列实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1个月后,一列来自江苏的“苏满欧”专列从满洲里出境,10天后便到达目的地波兰华沙。

  从那时起,内蒙古进入中欧班列时代。

  很快,渝满俄、鄂满欧、哈满欧、湘满欧、长满欧等10余条中欧跨境班列陆续“整装出发”。

  目前,我区跨境班列发展迅速,开通了“苏满欧”、“郑连欧”等20条中欧班列,从内蒙古始发了“赤满欧”、“中亚班列(包头-哈萨克斯坦)”等4条国际铁路集装箱联运线路。通过内蒙古口岸进出境的班列总数和线路数居全国第一,基本上辐射了互联全中国的便捷高效通道,逐步实现常态化开通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铁路或陆海联运跨省运输,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距离,为众多企业开辟了一条高效、便捷的对接欧洲市场的物流新通道。

  回望历史,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通了内蒙古对外开放的“任督二脉”。

  1991年,丰镇电厂作为自治区“煤从空中走”战略的实施单位,开始正式向北京送电。这既是内蒙古第一次大规模向区外输送商品电,也是内蒙古由电力长期供应不足向自给有余、大量输出转折的起点。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北京给予了内蒙古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这一时期,内蒙古通过与北京市合作办电,每7盏灯就有1盏来自内蒙古的电力,不仅解决了北京缺电问题,而且大大推动了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内蒙古不断加强与国内沿边发达地区和内陆重点省市联络,先后与北京市、陕西省、湖南省、广东省等省市签订了口岸区域合作协议。在满洲里召开的丝绸之路口岸区域协作会议上,16省区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口岸区域协作满洲里宣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让内蒙古在对外开放之路上,心之所向都能够无远弗届。贸易互通,内蒙古“走出去”的步伐行稳致远。

  横向联合,纵向挺进。内蒙古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介绍,内蒙古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对外开放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着力推进铁路、公路、民航、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方面,满洲里-俄罗斯赤塔电气化铁路改造已通至博尔贾,策克-西伯库伦首条准轨跨境铁路已开工建设,珠恩嘎达布其-毕齐格图铁路口岸过境点已确定。公路方面,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口岸连接线实现一级公路贯通,黑山头、阿尔山等口岸实现一级一幅或二级公路贯通。民航机场方面,二连浩特、包头、阿尔山航空口岸实现了临时开放,“北京-满洲里、呼和浩特-满洲里”航线实现截弯取直、跨国飞行,开通了白塔机场国际空港快件和满洲里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业务。口岸开放不断扩大,目前有20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通关方式并存的口岸开放格局,跨入全国多口岸省区的行列。

  对外开放正成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内蒙古将依托跨境(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沿边市场建设。依托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着力构筑“海赤乔”国际合作金三角。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形成连接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的重要通道,以此为“先手棋”,正在全面构筑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永桃)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