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一条内蒙古特色现代农牧业新路子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3 17:3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蹚出一条内蒙古特色现代农牧业新路子——我区改革开放40年农牧业发展综述(下)

  农牧兴,百业兴。

  40年前,改革开放从农村牧区开始,从农牧业起步。

  40年间,我区农牧业在改革的浪潮中全速前进,农牧产业实现奇迹般的飞跃。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设施,一位位创业创新经营主体,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见证了我区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坚实历程。

  40年间,农牧业产业化风生水起,单纯的种养向生产、加工、销售、休闲等多元转型;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地位确立,乳、肉、绒、粮、油、薯、蔬等7大产业品牌响亮全国;科技创新发展衍生出的新型经营主体、设施农业、新兴业态等,加速农牧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我区蹚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农牧业新路子。

  214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初冬时节,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特拉沟门村的杏树基地,村民郝二邦正穿梭在杏林中检查修剪的树枝。

  “有了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的扶持,即使明年收成不好,我们的收入也有保障。”郝二邦说,公司与他签订了帮扶合同,优先租种他的地,雇他为杏树基地的产业工人,最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他的杏核、杏干。闲暇时间,他还可以到杏林里修剪杏树、浇水、锄草,每天能挣一百块钱。虽然今年的一场春雪让杏树林颗粒无收,但郝二邦对明年的丰收信心满满。

  林杏产业是准格尔旗的传统产业。作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以当地盛产的杏仁为主要原料生产杏仁露系列饮品,为当地农民开拓一条增收的渠道。今年7月,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牵头发起我区首批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准格尔旗高原露林果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紧密合作,联合体核心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和农户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新模式,一产农民种植有收益,二产公司加工有收益,三产合作社有收益,带动一千多户像郝二邦一样的农民同步分享农牧业产业化成果。

  农牧业产业化发端于乡镇工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工农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不断成长壮大。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和根本途径,先后出台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截至2017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802家,实现销售收入3053.1亿元。全区形成了以乳、粮油产业为龙头,以肉类、羊绒产业为支柱,薯菜、饲草饲料、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牛奶、羊肉、羊绒、葵花籽、杂粮杂豆等加工产业规模全国第一,玉米、马铃薯、牛肉等加工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我区具备了年加工粮油16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随着产业化经营的持续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支撑农牧业现代化和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民生产业,成为我区继能源、冶金之后第3大工业支柱产业。

  在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全区各级各地农牧部门引导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各种创新探索,积极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完善了订单农牧业、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益返还、社会化服务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17年,全区有214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达到81%,其中紧密型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47%,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实现纯收入5302元,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分享到了农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农牧业“植入”科技基因

  “去年我们这里1亩地甜椒产量最多也就是6000斤,今年园区采取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每亩产量达到8000斤以上。而且甜椒品质更好,价格也更高,每斤能卖到5毛多钱,比去年高了两毛多。”说起今年甜椒的收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脑包镇永胜村村主任唐学忠对农业综合新技术连连称赞。

  占地面积1万多亩的白脑包镇万亩甜椒高产高效科技示范园区是巴彦淖尔市科技支撑农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一个典型。今年园区推广运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开沟起垄、育苗移栽、平地缩块、绿色统防统治等农业综合新技术,亩均增收700元左右,受益农户达到200户以上。

  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级农牧业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在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与人员建设、健全完善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的迅速转变,保持了农牧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40年来,全区各地加快探索创新机制,健全了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4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动物防疫与监督体系、三级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形成了“农技推广责任人”“科技特派员”“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切实有效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全区各地通过集成推广高效实用新技术、建设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和科技示范户等措施,将农业新科技全方位植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我区农牧业科技稳步推进,为加快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区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59.2公斤/亩,提高到2017年的320.5公斤/亩,增长了4.4倍;肉牛单产(胴体重)从1978年的178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248公斤,增长了39.3%;肉羊单产(胴体重)从1978年的13公斤,提高到2017年的19公斤,增长了46.2%。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和家畜良种化率从改革初期的60%和29%,分别提高到现在的98%和90%以上。2017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农畜品搭上“品牌列车”

  这段时间,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分割、包装发往广东、湖南的有机牛肉。

  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健坤有机牛肉是首批入选“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河套地区自然禀赋优良,绿色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当地的农牧业企业小而散,优质的产品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今年9月,‘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这一由巴彦淖尔市政府搭建的公用品牌逐渐走向全国,我们民营企业借助政府推力坚定了做大做强的信心。”公司总经理张继新介绍说,通过“天赋河套”品牌宣传,公司牛肉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销售版图不断扩大,公司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接到了1000多吨有机牛肉加工订单。

  改革开放来,我区大力支持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肉羊、肉牛、马铃薯、玉米、向日葵、大米、杂粮杂豆等“蒙字号”品牌,形成了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区域公共品牌。其中,通辽黄玉米和科尔沁牛两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87.5亿元和203.11亿元。

  当前,我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数量向提高品质效益转变、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名优特及精深加工为主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区农牧业部门和农牧业经营主体多措并举推动品牌化建设进程。

  今年我区发布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并编制《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品牌宣传推介、“三品一标”建设、优势畜产品产地追溯、特优区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绿色农畜产品输出等6大举措,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区将品牌打造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及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重点打造提升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肉羊、科尔沁肉牛、乌兰察布马铃薯、河套小麦、内蒙古杂粮、河套葵花籽等区域公用品牌,逐步构建全区上下合力推进农牧业品牌提升的工作体系,让“蒙字号”农畜产品品牌树起来、亮起来,让农畜产品搭上“品牌列车”自信地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