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转向非农领域。而且,从农村流动到城镇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留在农村务农的主要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此外,许多新生代农村青年对‘土地’非常陌生。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局面。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热爱农村,看到这种现状,很着急。当前,我区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健康发展,这不仅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也能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村妇代会主任安彩英说。
安彩英认为,我区要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安彩英还建议,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出台关怀激励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技能人才等,投身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通过实施“乡村之星”培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等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政策。(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晓君 张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