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问: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怎么打?
内蒙古新闻网  19-01-29 02:00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只有经历过沙尘暴、雾霾天气,才能体会蓝天白云的可贵。近两年,我一直用手机记录着首府的好天气。每天清晨走出家门,我都会抬头看看天空,那映入眼帘的蓝色,干净的没有一丝杂质,我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愉悦起来。特别是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天空更是幽蓝得像一泓秋水,令人心旷神怡。”呼和浩特市民李静打开手机,点开一个名为“呼和浩特蓝”的相册,百余张蓝天白云的照片,见证了首府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

  蓝色是最美的风景。2018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3.6%。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全区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优良天数比例88.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美的让人心醉的“内蒙古蓝”刷爆了朋友圈。

  呼和浩特市举全市之力,把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将曾经满目疮痍的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

  草原奖补、生态移民、沙地治理、水资源科学调配、部分休渔等一项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让“草原之肾”呼伦湖迎来重生,周边湿地面积扩大近300平方公里,鸟类数量增加近万只……

  1月21日,记者从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年,内蒙古将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一湖两海”水环境质量监控和污染源监管,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推动水生态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强化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加强监管、巩固成果,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抓好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综合整治……

  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标是:全区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5%,PM2.5未达标地级城市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1.8%;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9.6%,劣V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8%以内;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守阵地、巩固成果,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两会上,生态环境问题依旧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守住“绿水青山”,代表委员们纷纷出良策、提建议。

  金永丽代表:在农村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禽畜粪便以及大粪等转化有机肥利用的越来越少,各种不可降解的塑料、电池、农药瓶充斥农村,致使农村垃圾向毒害化、批量化发展,垃圾围村现象不容忽视。”人大代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代旗长金永丽忧虑地说,由于垃圾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等杂质,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降低。在堆放垃圾的露天场区,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影响居民健康……在农村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处置刻不容缓。

  金永丽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放大垃圾的再利用价值。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变废为宝,必须构筑起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系统,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金永丽建议,要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必须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要配备垃圾收集处理设备。按照村庄分布、垃圾转运距离,合理布置垃圾桶、垃圾转运车、吸污车等设备。第二要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比如说,农户投放生活垃圾,村里集中收集,镇里集中转运,旗里集中处理,形成“户投村收乡镇转运旗里统一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农户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杜绝乡村环境污染。第三要组建一支农村保洁员队伍,他们不仅负责清理村民的生活垃圾,还要引导村民改变投放垃圾的习惯。因为开展垃圾分类的第一阶段,重点就在于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日积月累的宣传,使之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与行为。

  杜俊峰委员:大力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长期以来,为改善环境质量,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都把监管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纳入管理体系的污染源治理和管控上,通过采取改进治理设施、提高排放标准、加密监测监管等措施,重点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随着纳入管理体系的重点污染源得到规范管理后,排污强度和排污总量的大幅度下降和减少,‘散乱污’企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凸显。”政协委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俊峰说,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散乱污”企业的整治,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而共同努力。

  杜俊峰认为,要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仅仅搞好大企业的环境治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到监管全覆盖、治理无盲区,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目前,从督查情况来看,“散乱污”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办理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就建设生产;有的企业没有安装治污设施或者治污设施不完善,直排乱排和超标排放现象严重;有的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布局规划,集中了大量的落后产能。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环境质量改善进程,而且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杜俊峰建议,针对“散乱污”工业企业产业规模小、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足、超标排放严重,对环境污染性强,并且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行动,各地开展拉网式排查,摸清当地“散乱污”企业底细,建立准确、真实的“散乱污”企业清单;在“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散乱污”企业界定标准,深入研判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污染物排放特点和区域环境管理需求,科学界定“散乱污”企业。采取“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三种方式,做到“取缔要坚决、搬迁有去处、整改有标准”;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切勿简单粗暴“一刀切”,坚决反对不研究、不治理,“以停代治”、“以停代管”等敷衍应对做法;各盟市行署、政府是“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制定“散乱污”企业及集群整治标准和方案,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

  尹中强代表:宁舍GDP不舍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舍GDP也不能舍环境。环境问题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如果只注重发展而忽略了环保,就损害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1月27日,人大代表、乌海市海南区区委书记尹中强这样说道。

  乌海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作为一座以煤焦化工企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环境保护问题长期以来是制约乌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乌海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在工业发展的同时,铁腕治污,使乌海的天更蓝、地更绿,人居环境更加宜人。2018年,乌海市隆昌煤矿矿区环境综合整治被列为联合国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在尹中强看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关系,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完全可以实现发展与环保并立而行。尹中强建议,首先,政府要做好把关工作,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力度,在企业项目选型、建设的过程中,督促、帮助企业使用更加环保的设备设施,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确保项目在建设之初就要符合环保的高标准要求,促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解决企业设计不足、先天不足的弊端;其次,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对发现的污染、破坏现象零容忍,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严格追究相关主体责任,倒逼环保责任的落实;第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对现有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同时,要降低粉尘排放,限制夜间开采,控制炸药的使用频率,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地方经济。

  陈佰山委员:要做好“山水”文章

  政协常委、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委书记陈佰山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做好“山水”这篇大文章。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837.0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0.3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淡水安全、木材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佰山说,在林区的建设发展中,立足“林区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这一基本功能定位,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陈佰山建议,要保护好绿水青山,首先紧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薄弱环节,严格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其次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绿色发展铺实底色。第三要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拓展生态空间、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绿色发展积淀潜力;第四通过打造绿色幸福家园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确保各类保护地功能,明确一地一主题,实施整合优化,推进“分片布局、互有差异、个性突出、功能完备、统一管理”的方案,将林区从“绿色贫困”转向“美丽富饶”。同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画好“山水画”,念好“山水经”,唱好“山水戏”,全力推动全区林区高质量发展。(北方新报首席记者刘晓君 王树天 北方新报记者刘睿 张巧珍 牛天甲)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