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特约评论员 石斌
教育部2月22日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继续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列入其中。中小学生课业压力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须多管齐下,积极有效解决这一牵扯了各方利益和诉求的重大教育问题,让“忙趁东风放纸鸢”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记忆。
形成“同频共减”机制。实际上,教育的担子不仅是孩子一人在挑,“教育减负”需要孩子和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同频共振”,多方合作,在凸显学校“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功效上弹好协奏曲。
走出“减量降质”误区。减负不是在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修修补补,简单压缩学习时间,而是在有效时间提升学习质量,减少那些枯燥、乏味、反复、机械的学习,让学生既付出努力,又学得愉快。
警惕“家长增负”现象。应推动家校互动、家校协同,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方式,努力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现象,缓解家长的“减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