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时评】方言,凝聚家乡情结的纽带
内蒙古新闻网  19-05-24 16:5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提溜”(意为拎着)、“戳火”(意为窝火)、“圪蹴”(意为蹲着)……看着这些本土方言词汇您是否感到很亲切?5月23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巷看到了一条“呼和浩特方言文化长廊”。长廊内展示了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司空见惯的方言。这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驻足观看,更是引起了许多本土市民的共鸣,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5月24日呼和浩特晚报)

  当你身处异乡街头突然听到一句家乡方言时,你是不是心里一暖?你一定会走到那个说话的人身边问一问他是家乡哪个地方的人。这,就是方言的力量!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乡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但有一种东西会把我们凝聚,它,就是我们都会说都能听得懂的方言!它让人对家乡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它是使身在外地的老乡们关系更紧密的纽带。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表达一种意思时用普通话总显得苍白无力,但用一句方言,则意思表达得精准贴切、入木三分。所以,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保护方言,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先要从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开始。呼和浩特设置的这条方言文化长廊,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方言,保护地方文化。(作者:吴焕新)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稿件内容声明:
  • 草原时评频道刊发的所有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稿件刊发声明:
  • 1.来稿如经草原时评频道首发后,再投递其他网站,稿件一经发现,即对稿件予以删除,编辑部将对作者本人留存备案;
  • 2.草原时评频道刊发的所有稿件,不收取作者任何费用,也不支付任何费用。请广大作者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 3.转载或引用草原时评频道已刊发的稿件,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草原时评频道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 4.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草原时评频道已经刊发的文章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