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溜”(意为拎着)、“戳火”(意为窝火)、“圪蹴”(意为蹲着)……看着这些本土方言词汇您是否感到很亲切?5月23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巷看到了一条“呼和浩特方言文化长廊”。长廊内展示了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司空见惯的方言。这不仅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驻足观看,更是引起了许多本土市民的共鸣,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5月24日呼和浩特晚报)
当你身处异乡街头突然听到一句家乡方言时,你是不是心里一暖?你一定会走到那个说话的人身边问一问他是家乡哪个地方的人。这,就是方言的力量!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乡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但有一种东西会把我们凝聚,它,就是我们都会说都能听得懂的方言!它让人对家乡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它是使身在外地的老乡们关系更紧密的纽带。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表达一种意思时用普通话总显得苍白无力,但用一句方言,则意思表达得精准贴切、入木三分。所以,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保护方言,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先要从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开始。呼和浩特设置的这条方言文化长廊,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保护方言,保护地方文化。(作者:吴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