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喜笑颜开,田间生机勃勃,山上绿意盎然……仲夏时节的固阳,处处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战役
事实上,在几年前,固阳并非如此。林木覆盖率低,地表水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处处可见裸露的黄土。生态的脆弱,更让固阳成为贫困的典型。到2014年底,固阳县仍有自治区级贫困村25个,贫困发生率5.5%。“生态扶贫”成了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的出路。
2015年以来,固阳县立足深度贫困地区县情,找准“穷根”,牢牢拧紧生态保护“紧箍”,以“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为主线,在退耕还林、林业工程建设、聘用森林管护人员、扩大森林生态效益基金补偿、工程雇工获得劳动收益和发展林业产业增收等方面充分利用贫困户的劳动力、土地和现有产业资源,因地制宜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沿着颠簸的土路,驱车驶入金山镇协和义村,途经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综合项目区,各种郁郁葱葱的林木跃入眼帘,继续穿行在村民小组林间时,记者偶遇正哼着小调巡护的生态护林员张学礼。
57岁的张学礼是协和义村建档立卡国贫户,家里只有他和老伴。2004年老伴不慎把腿跌断,从此落下了关节炎,走路至今还有些瘸,于是全家的温饱问题只能靠张学礼一人种地维持,但因为土地沙化严重,十年九旱,年底算下来收入仅2000元左右,一家过得十分艰辛。
为解决他家的贫困问题,协和义村委找他商量,将他的二十亩地全部退耕还林,每年补助三千元,共计八年,又聘用他为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9600元,还为他积极协调在造林公司打零工,一年也能挣四五千,这样算下来,他家一年可支配收入已达一万三千多元,已经稳定脱贫,再也不用为吃穿犯愁了。
“政府把工作送到家门口,一来有固定工资拿,二来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三来家务和老伴也能照顾到。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一定好好干,守护好这片山林。”说到他家现在的情况,每天按时巡护的张学礼乐得合不拢嘴。
在协和义村党支部书记刘在在看来,只有始终坚持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并进,才能让全村山水更秀美,村民更富裕,“加快乡村振兴,如果生态遭到破坏,贫困户虽然摘下了‘穷帽子’,但给环境戴上了‘黑帽子’,这不是真正的脱贫之路。”
-推进生态与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
自2015年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固阳县三年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2.1225万亩,涉及退耕农户21887户,约56906人,覆盖贫困户2172户、4571人,累计发放政策补助资金34721.03万元;完成退耕还草7.7607万亩,涉及农户2355户,覆盖贫困户553户、1217人,累计发放政策补助资金3254.56万元。2019年,预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5.1175万亩和退耕还草工程4.0393万亩,工程覆盖贫困户507户、人口1039人,人均退耕还林(还草)达到20亩,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已成为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绿色红利。
不仅如此,大面积的生态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林草植被不断增长,多年不见的狐狸、老鹰、山鸡等动物重新出现在山野之中。固阳县还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真正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四统一,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高了森林质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固阳县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在当地种植、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产业,依据立地条件探索打造多元化的林业产业产品,推进生态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固阳县林业局副局长段霞感慨地说,“我们要利用手中这片绿色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钥匙”,让农民吃上生态饭,走上富裕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经济富足、生态良好、宜居宜游的固阳,必将成为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记者赵遐)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