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
今年72岁的老矿工沙怀忠谈起早年间在煤矿工作时的经历依旧充满激情,煤矿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他深情的讲述中逐渐鲜活起来。
1978年,沙怀忠来到黄白茨矿业公司当了一名采煤工人。“学习了一个礼拜后,矿上就安排我们入井。从井口到工作面,得走一个多小时。”沙怀忠说,但比起在工作面与煤打交道的艰苦,步行入井都不算什么。
那些年,井下机械化程度不高,采煤全靠炮采。工作面每隔4米1个煤柱,放炮工将煤柱间煤壁上的煤炸下来后,采煤工才进入采面往出运煤。工友们3人为1个小组,用铁簸箕将煤一下下倒运至几米开外的溜子上。每茬炮每两个煤柱间可以出大约50吨煤,全靠人力倒运。工服每天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仅劳动强度大,精神还高度紧张,因为现场支护只是靠几根木头柱子,顶板也没有其他保护措施。一边出煤,一边还要随时关注顶板和身旁煤壁变化情况,每天下班后,感觉身子都像是被抽去了筋骨。
那些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矿工们却无怨无悔地用青春和汗水从地层深处源源不断地采出乌金,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正是因为矿工们有着这种精神和干劲,黄白茨矿迎来了第一次“黄金时代”,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沙怀忠光荣退休。这期间,他一一见证了黄白茨矿日新月异的转变,行人斜井的开通、综采设备的上马、生产生活设施的完善、配套齐全的安全管理系统……
如今,沙怀忠的儿子沙建龙也在黄白茨矿当了一名矿工,而且各项工作都非常出色。父子俩每每谈起矿山几十年风雨沧桑的变迁,沙怀忠的眼角都满溢着对往昔光辉岁月的留恋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坚守
在黄白茨矿业公司1005综采工作面,综采队分管机电的副队长凌开蒙正在指导检修工为电机安装柔性轴。
2017年,黄白茨矿实行机构改革、竞聘上岗后,综采队检修班32人的队伍里来了不少新手。按照内养政策,凌开蒙本可以退居二线,过清闲日子。但他却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知道矿上需要他这样年富力强又懂技术的人坚守下来继续发挥能量。
为促进检修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凌开蒙把工友们结成师徒对子,定期考核新员工技术进步情况。他每天守在检修现场,毫无保留地传授检修技术,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同时放手让新员工勤加练习,在实践中锤炼技能。经过两年多的磨炼,如今的综采队检修队员已经成长为能胜任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精兵强将。
1989年从乌达技工学校毕业后,凌开蒙成为黄白茨矿运输队的一名皮带检修工。在这个岗位上,他勤学苦练,逐渐成长为机械设备检修的行家里手。
本世纪初,由于周边大型煤矿招工,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薪资让矿上很多技术型人才流失。以凌开蒙的条件完全可以随着潮流离开,但他却选择了坚守。2003年,凌开蒙被调到人才最短缺的综采队检修班当了一名井下电工。刚开始接触综采设备和电气设施,凌开蒙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是检修现场他就会凑过来观摩学习,他的检修技术突飞猛进。
“口说千遍不如上手一遍。”凌开蒙说,在煤矿要想掌握过硬的技术,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学苦练的韧劲。凌开蒙把整整30年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这片煤海。
“虽然50岁了,但我没觉得自己老,只要矿上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凌开蒙的话质朴而坚毅。奋进
“小刘,从你的‘百宝囊’里给我找一个停止按钮,有个开关急需更换。”
“刘军,从手机资料库里查查看这种开关断电保护出现故障的原因。”
……
在黄白茨矿业公司综掘一队工友们的眼中,前不久刚获得公司技术比武井下电钳工冠军的刘军绝对是名智慧型人才。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解决。
2009年,22岁的刘军从乌海大学毕业后来到黄白茨矿业公司当了一名井下电工,转眼间已是10个年头。刘军虽在煤城长大,但对煤矿的印象还停留在工作辛苦、危险性大的层面。但当他真正走入矿山,看到工作现场防护设施齐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刘军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干电工正好可以学以致用,这一干就是10年。
由于勤学好问,在工作中肯下功夫钻研技术,刘军很快就胜任了本职工作。但他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会干”,而是“干好”。
刘军和几位工友负责队里所有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点多面广,同时还要帮助工友完成一些紧急任务。为确保设备出现故障时能随时投入检修,刘军自备了一个“百宝囊”,每天随身入井。“囊”内停止按钮、弹簧垫、胶圈、挡板等小部件一应俱全,可满足日常故障的检修维护,减少了井上井下取用配件的奔波,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顺应时代发展,刘军始终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储备,除在工闲时间随时阅览各种专业书籍外,他还经常从网上搜索技术资料。觉得有价值的,就收藏在手机资料库里,方便随时查看,以备不时之需。
“科学技术发展得太快,煤矿设备不断更新。所以,做煤矿技术工作,必须勤学苦练,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谈起工作,刘军感触颇深。刘军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动脑,用智慧的火花点亮前行之路。 (路静 付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