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格日勒为牧民治病
在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地处中蒙边境,距旗政府所在地1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位被牧民群众称为“巴书记”的“贴心人”,他就是巴图格日勒。
巴图格日勒,现任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支部书记兼主任,是一名共产党员。从1990年参加工作,三十几年来,巴图格日勒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把各项惠民政策带到嘎查的每一寸土地,成为了牧民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牧民群众的好书记
牧民世代在这片草原上放牧,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游牧思想,达茂旗开展全面围封禁牧后,很多牧民不能理解,不愿意放弃传统生活方式,巴图格日勒便多次深入到牧民家里讲政策,进行说服教育,引导牧民转变观念。
“巴书记工作是比较辛苦,而且很有思路,他经常下来给我们讲解改良的牛、羊的品种,最近听说养畜方面进了一些改良牛,能把牲畜的投入降下来,把质量提高,增加牧民的收入,一方面保护了生态,二是发展了经济。”牧民阿拉腾巴雅尔说道。
巴图格日勒笑着说道,“我就是想把这些好政策告诉他们,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也十分的高兴。”
牧民群众眼中的“好郎中”
不仅如此,巴图格日勒也是牧民群众眼中的“好郎中”。
“晚上打电话巴书记也会过来”“短短的时间,我的腿就已经好了,我以前用拐棍,现在也不用啦”,这些都是牧民群众用来形容巴图格日勒“医技”的常用话语!
据了解,1984年,巴图格日勒和他的舅舅学习了一年传统的蒙古族治疗接骨法。1987年,巴图格日勒在达茂旗百镇医院继续学习了一年,一直到1993年的时候,巴图格日勒才几乎全部接手病人。
巴图格日勒接骨采用传统的蒙古族治疗法,治疗效果好,病人痛苦少,而且他给牧民治病从来不收治疗费。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医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诊断到接骨包扎,他虽没有白大褂,却用妙手仁心诠释着自己的坚守与奉献。
在工作中,巴图格日勒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尽心尽力地了解社情民意、尽职尽责地主动工作;在生活中,巴图格日勒总是把牧民的事当做是自己的事,尽力为牧民排忧解难。巴图格日勒也总是调侃自己:“不是在牧民家里就是在去牧民家里的路上”。虽然说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但是他却以牧民“贴心人”的身份,表达着对这片草原,对这里牧民的眷恋。(李萌 张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