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航天员刘洋真情朗读:飞上太空的绿色旋律『太空美文』
内蒙古新闻网  20-05-30 20:31  【打印本页】  来源:我们的太空
飞上太空的绿色旋律(音频)
朗读:航天员刘洋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降落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航天员刘洋安全出舱。

  1996年初夏,台湾蒙古族女诗人席慕蓉第一次回到自己故乡的草原,听到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演唱时,曾作过这样细致动人的描述:他的歌声横过草原,

  天上的云忘了移动,

  地上的风忘了呼吸……

  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

  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

  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

  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

  所有的心,所有的灵魂,

  都跟随着他的歌声,

  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

  久久不肯回来……

  蒙古族女诗人席慕蓉在故乡的草原

  席慕蓉说的“他的歌声”就是被誉为“蒙古歌王”的老一辈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老人演唱的长调。那一天,席慕蓉闭上眼睛,听着风声和马蹄声,一种天老地荒、苍苍茫茫的情绪袭上心头,不觉泪涌眼眶,她在长调声里徜徉在苍茫的草原和大漠,在庄严的孤独中虔诚地沉醉。这种源于自然美妙而神秘的体验,让她触摸到了源于一个寂寞而敏感的民族自然纤细的知觉。

  
“蒙古族歌王”哈扎布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的山林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马可·波罗游记》载:“当两军列阵之时,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其声颇可悦耳。弹唱久之,迄于鸣鼓之时,两军战争乃起。”作为勇士们的战歌,成吉思汗大军在进攻前都会集体用“呼麦”发出雄浑高亢的啸声,敌军在百万人声动云天的怒吼声中不寒而栗,呼啸而来的蒙古大军便如岩浆一般所向披靡,长调在也因此伴随着蒙古铁骑风靡欧亚大陆。

飞驰的蒙古铁骑

  千百年来,蒙古族人用歌声唱颂游牧生活,用歌声表达思念之情,也用歌声来赞美英雄。《圣主成吉思汗》就是这样一曲长调。圣主成吉思汗创伟业,

  祖先习俗世世传,

  礼仪盛言酒为贵,

  咱们举杯来共欢。

  歌声低沉而悠扬,体现出草原上的蒙古族所特有的豪迈情怀。如今,那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蒙古大汗已在历史的大漠中沉睡,而《圣主成吉思汗》的霸气和不羁,依然可以引领人们走近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成吉思汗出征雕像

  从静静流淌的额尔古纳河畔,到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脉,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只要是有牧人和骏马的地方,就会飘荡着悠扬动听的蒙古长调。长调也因地域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彩。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华美而高亢辽远,如鹰翅划破长空;阿拉善戈壁草原的长调却节奏舒缓,宛若悠悠朔风;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擅长抒情,似如行云流水;科尔沁草原的长调长于叙事,用歌声娓娓道来的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鄂尔多斯草原的长调则蕴含着苍凉,别有一番西部高原的独特韵味。但不论是哪片草原上的长调,都有一个明显的音乐特征,即唱腔十分舒展,一旦唱出,犹如劲风一般酣畅淋漓,而其节奏又十分自由,像天上的白云,也像展翅飞过天空的鸟群,让人的心胸顿时为之开阔。

  云卷云舒的内蒙古大草原

  白云是什么,

  白云是蓝天的浪漫;

  百灵是什么,

  百灵是草原的浪漫;

  长调是什么,

  长调是心灵的浪漫。

  这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牧民在马背上抒情、与苍天对话、与大地絮语,蒙古人内心的记忆、对未来的预想、难以企及的方向都涵蕴在其中。可以说,长调是草原人民精神的食粮,它滋养了蒙古民族的希望,也贯穿着他们无限的憧憬。《辽阔的草原》《小黄马》《静静的山影》《四季》……一曲曲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如同音乐之魂,流淌在牧人的血液里,成为了蒙古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

草原上的游牧生活

  古老的长调《六十个美》,仅在一首单乐段中就唱出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骏马、候鸟鸿雁、阳光云霭、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风光、怒放的鲜花、清澈的流水、弹拨的琴弦、嘹亮的歌声、父母的恩情、兄弟的情义、长者的训导、天下的太平……等六十个美好事物,悠扬的旋律、如泣的颤音,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辽阔的草原》是长调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整首歌采用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让情绪自然流淌,外在形象和内在意境达到完美的统一,人和自然也有了一种和谐的对接。虽知有辽阔无际的草地,

  却不知有泥淖的沼泽地。

  虽有美妙无双的情侣,

  却不知她真心的情和意。

  虽知有宽广无垠的草原,

  却不知有水淹的沼泽地。

  虽只有水雾溟朦的川溪,

  却不知怎涉足越渝。

  曾经有过那挚爱的深情,

  怎能够将它从心中忘记……

阳光照耀下的内蒙古大草原

  听长调,总会联想到歌者凝望的姿势、深情的眼神、燃烧的欲望以及生命的色彩。无论是幸福还是忧伤,无论是享受还是排遣,无论是接纳还是拒绝,都带着生命的某种授意以及蒙古民族赋予的精神品格和广阔胸怀。在草原上,即便不懂蒙语,都会因长调而动容。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纯净的声音和旋律会让民族、地域以外的人的心魂被感召而自然投入。叶圣陶就曾在题为《听蒙古族歌手哈扎布歌唱》的短诗中,这样描写哈扎布的长调:“他的歌韵味醇厚,像新茶,像陈酒。他的歌节奏自然,像松风,像溪流……” 

著名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

秋末寒冷来临,

  芳草树木凋谢失颜,

  我那可爱的七只小雏,

  想必已飞到温暖的南方,

  快活成长。

  年迈的老雁我啊,

  独自在北方的原野上盘旋,

  老雁我并非想老而终,

  这是世间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这是哈扎布老人晚年经常吟唱的一首叫做《老雁》的长调。歌中以一只老雁与七只雏雁的关系,展现了老人对儿女的深情厚爱,表达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老人无私宽阔的心灵世界。作家梁衡听过这充溢着悲情的歌声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更像一只苍老的大雁,在蓝天下黄沙上一圈圈地盘旋,在追忆着什么、寻找着什么。”梁衡说的没错,晚年的哈扎布是在追忆,是在寻找,但他所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对生命终结的感慨,而是在现代化的今天,游牧淡出蒙古人生活之后,对长调的命运的担忧。庆幸的是,在他的弟子、第二代“蒙古歌王”拉苏荣的努力下,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又进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第二代“蒙古族歌王”拉苏荣和蒙古族歌唱家金花在北京航天城演出。

  2007年10月24日,《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作为传唱百年的经典民歌和长调优秀作品,随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奔赴太空,长调艺术因那音通天地、韵启心灵的歌声而响彻寰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听到从太空传来的熟悉歌声,我醉倒在天堂般的梦境中,梦见鲜花盛开、百鸟飞翔、万马奔腾,整个身体都似乎变成敖包上的一块祭石,倾听那悠悠远古泣血的呼唤。于是,故乡离我不再遥远。作者 | 兰宁远


[责任编辑: 张燕]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