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由宁夏进入内蒙古的第一城。随着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乌海市积极探索,发挥乌海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擦亮了乌海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近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乌海市,实地探寻乌海特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乌海市风光
利用环境转变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说到乌海的旅游就要先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说起,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建设,使乌海出现了一个乌海湖,黄河水的“停留”改变了乌海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生态气候,当地根据实际情况,打出“来沙漠看海”“观长河落日”“品红色温柔”等一系列乌海特色文旅产品,现在的乌海已经是层层绿色浸染山边,绿水波澜徜徉城边,小城到处绿意盎然的景象。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调度与安全生产处处长王海华介绍海勃湾水利枢纽建设情况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十一五’全国大型水库规划》中的黄河干流梯级工程之一,工程任务是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一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工程左岸为乌兰布和沙漠,右岸为乌海市。”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调度与安全生产处处长王海华介绍,“乌海湖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于2013年12月底蓄水形成,总面积11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相当于18个西湖大小,现在看到的乌海湖与岸边的沙漠、山脉、绿洲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就像是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乌海也被形象的称为‘黄河明珠’。”
海勃湾水利枢纽
据了解,利用海勃湾水利工程造就的生机,沙漠里的绿洲也在不断“成长”,使乌海形成了左岸高楼林立右岸茫茫沙漠,城市和沙漠隔湖相望独特风光,当地根据这一生态环境转变,适时提出了“来沙漠看海”旅游品牌。形成黄河上一道新风景,也成为乌海这座年轻城市新的名片。
说起乌海黄河上的风景,就不能漏掉“观长河落日”这张名片。“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城区西北部,南北长约6500米,规划总面积约890公顷。从2013年底开始,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底,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挂牌为‘内蒙古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乌海市湿地管理局王云霞说,“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水质净化、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观长河落日”
王云霞介绍,乌海市为了保护生态湿地,制定了《乌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内蒙古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累计投资约亿元,先后建成道路、补水泵站、监控室等基础设施,健全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采取沟通水系、种植适生植被、生态补水等措施,完善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建设宣教展馆、科研监测站点等,形成完整的科研、宣教体系。“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在阻挡乌兰布和沙漠风沙侵袭、维护黄河流域中上游生态安全、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内野生脊椎动物主要有5大类152种,鸟类有1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5种,每年有10万多只鸟类会来到湿地栖息、繁衍。”王云霞说,“湿地环境好了,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这里也成了看落日的好地方,湿地远处是黄河,黄河另一边是沙漠,在这里看落日有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震撼感觉,我们也根据这一特点,打造了‘观长河落日’旅游品牌。”
据了解,作为蒙元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乌海,结合甘德尔山蒙元文化景区,利用“一山一水”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提出文化+旅游,2019年乌海市共接待国内过夜游35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26亿元。
葡萄藤上三产融合打造“红色温柔”大产业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具有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对于种植优质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现代农业标准发展葡萄产业,以工业化模式壮大葡萄产业,从第三产业视角延伸葡萄产业,小小的葡萄在乌海已催生出集种植、葡萄酒酿造、观光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成为乌海推动三大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葡萄酒在乌海被亲切的称为“红色温柔”,乌海市更是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结合打造出“品红色温柔”名片。
“我们是以鲜食葡萄种植为核心,发展特色农牧业,同时还成立葡萄研究所,打造了产、学、研、商交流合作平台,建有大型葡萄保鲜库,成本价为乌海当地果蔬提供保鲜技服务,还积极探索葡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葡萄标准化种植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乌海市云飞葡萄种养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美程介绍,“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发展了葡萄特色旅游观光、特色农业小镇,利用葡萄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T型架”标准化种植的葡萄
“以特色葡萄种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带动乌海市千里山镇周边各村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并引进‘T型架’技术与‘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免费提供给乌海市的葡萄种植农户,并派公司技术人员实地的帮助农户改良架型,传授技术。”周美程说,“不要小看一个‘T型架’技术,‘T形架’技术通风透光好,生长空间大、营养充足,病虫害少,所种植的葡萄品质好,口感佳;因为果实离地空间大,棚架下可以散养鸡、鸭等家禽,家禽以葡萄架下虫草为食,肉质鲜美,葡萄也因为有了鸡鸭天然粪便有机肥长势特别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促进了葡萄产业的升级。”
据了解,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不定期召开标准化葡萄种植技术讲解培训会,为各村葡萄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共培训葡萄种植农户700余人次,带动葡萄种植农户将葡萄亩产由1000公斤/亩提升至2000公斤/亩,葡萄种植每亩增收40000元,同时架下绿色的家禽一年可增收14000-18000元。此外,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还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动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增收,与乌海市千里山镇及周边团结新村、新地村等地的集体经济,通过“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等方式,建设了“云飞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项目”“云飞葡萄酒文化餐饮广场项目”“特色农产品交流展销广场项目”等项目,进一步拓宽葡萄产业,实现了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乌海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以鲜食葡萄产业带动,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力、拉长了葡萄产业衍生链,那么乌海市酿酒葡萄的种植就是葡萄产业的另一条高质量发展探索之路了。
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乌海市最早做葡萄酒酿造产业的公司之一。“我们围绕酿酒葡萄苗木培育和种植、葡萄酒文化推广、交流、葡萄酒主题休闲旅游、葡萄酒市场营销等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复合体。”汉森集团董事长撖建平介绍,“乌海市沙地较为贫瘠,土壤本身严重缺少有机质,风沙又大,早年种植的葡萄不是因为‘营养不良’、就是因为大风沙给吹出了土地,成活率特别低,即使成活了葡萄产量徘徊在很低的亩产200公斤左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了葡萄种植园区综合治理措施,在葡萄园区周边不仅种树、种草防风固沙,还特别出资成立了内蒙古柠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探索,综合利用乌海丰富的煤矿固体废弃物、风化煤生产生物有机肥料、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腐脲。经过三年田间大面积试验,葡萄苗木成活率明显提高,葡萄亩产也提高到了600-900公斤,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并提供给当地农牧民改良土质、治理盐碱地。”
酿酒葡萄种植园
据了解,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共达苗圃公司合资,引进优质酿酒葡萄新品种,并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把沙地葡萄产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目前,在乌海市及周边建成了乌海市最大的优质酿酒葡萄示范基地10000余亩。2014年,出资成立了汉森葡萄产业研究院,现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项,完成6项葡萄种植方面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制订了6项技术规程。“汉森”品牌价值也成长到72亿元,汉森沙漠有机葡萄酒在内蒙古自治区葡萄酒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70%。
汉森集团董事长撖建平介绍葡萄酒产业情况
“因为乌海独特的环境特别适合种植葡萄,酿酒葡萄种植既改善生态、防沙治沙,又为葡萄酒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葡萄种植生物有机肥的使用,提高了葡萄质量和产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地;葡萄酒深加工促进种植业及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乌海市一二三产业融合。”撖建平说,“我们汉森受惠于乌海,也始终不忘回馈乌海,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优先聘用乌海当地及周边地区贫困农牧民参与公司基地建设,葡萄产业直接安置农业人口就业500多人,带动乌海市周边贫困户133户,带动年增收30万元。”
汉森集团酒窖
“未来根植于乌海葡萄生态产业,利用葡萄融合一二三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取得收益,也利用我们专利利用好煤矿固体废弃物、风化煤生产生物有机肥料、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腐脲,为乌海改良土地、治理盐碱地做力所能及贡献。”撖建平说。
截至2019年底,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2.6万亩,种植品种140余个,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随着以“来沙漠看海”、“葡萄熟了,我在乌海等你”和“一城览尽塞外风”等为主题深度游的持续与升温,“乌海葡萄”市场前景广阔。中国•乌海“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已成功举办2届,乌海荣获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近年来,“乌海葡萄”获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了10.44亿元。(记者 李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