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内蒙古:平畴多锦绣 沃野动地诗
内蒙古新闻网  21-04-27 22:4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核心提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我们向着农牧业高质高效、农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奋力前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绿色,是春天最明亮的颜色,田野里弥漫着希望的味道。

  我区广大农牧民辛勤耕耘,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我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呈现出农牧业升级、农村牧区进步、农牧民发展的新图景,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粮丰心安增收有劲头

  人勤不负好春光。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翻地施肥、播种育苗……在内蒙古大地,勤劳的农民抢抓春耕有利时机,忙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

  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春播大幕早在两个月前就已拉开。双庙镇尖子地村乌拉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有机小麦已经第7个年头了。负责人周贤智指着肥沃的农田介绍:“合作社目前共有土地1500亩,全部用来种植有机小麦,种子和有机肥是统一采购,春播物资都提前准备充足。”

  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河套小麦美名远扬,不仅增加了品牌价值,也为粮食稳定加码助力。据了解,今年杭锦后旗采取麦后复种、小麦套种等多种模式措施,保障小麦播种面积和播种质量,预计全旗小麦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左右。

  粮丰天下安。今年,我区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分盟市下达粮食面积任务10270万亩,12个盟市已全部将任务分解细化到旗县。据农情种植意向调度显示,今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预计可达1.36亿亩、粮播面积1.09亿亩,较上年分别增加90万亩和12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意向呈现“两增两减一平”态势,其中玉米、水稻面积分别增加5.4%和5.1%,大豆、小麦面积分别减少10.2%和1.5%,马铃薯播种面积持平。

  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农牧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压减“镰刀弯”冷凉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带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等优势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加快推进新品种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以“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战略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牛肉产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二,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奶业振兴全力推进,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是全国唯一牛奶产量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蔬菜、羊绒、大豆、饲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建了内蒙古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粮食生产抓紧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活调优、产业融合度稳步提升,广袤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产业硬核农民有赚头

  寂静的山间,不时传来哞哞的牛叫声。这是位于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西沟村的肉牛养殖联合社。现代化的养殖场内,膘肥体壮的肉牛分栏养殖,一群“黄白花”的西门塔尔牛悠闲自在地吃草、饮水……

  “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盘活了村集体经济,还为当地群众增加了就业机会。”肉牛养殖联合社负责人武春林说。

  2020年,村集体牵头成立西沟村肉牛养殖联合社,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元。经过近一年的发展,西沟村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一处,饲养肉牛2380余头,带动贫困户50户。合作社社员参与养殖小区牛棚建设、日常管理,还把自家的肉牛寄养到合作社,每户平均增收1.65万元。

  “前几天刚卖了6头牛,收入12万元,接着又有10头牛下了牛犊。这些牛就是我家的‘小银行’!”家住十三敖包镇西沟村的赵宝祥高兴地说。50岁的赵宝祥,5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却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养牛大户。现在,他还主动当起了技术顾问,向村民们传授养殖技术。

  靠着肉牛致富的,不只是赵宝祥一家。近年来,巴林左旗不断加大肉牛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如今,巴林左旗已经培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67家、家庭牧场45家、肉牛规模养殖场71家、肉牛养殖大户1151户。预计2021年底,全旗肉牛饲养量将突破40万头,全年新增肉牛存栏量10万头。

  巴林左旗的增收之路如同一盏明灯,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也照亮了千村万户的未来。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内蒙古不断夯实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有效提升产业化水平。2020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25.2亿元。

  ——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成效明显。已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自治区级产业园,创建了27个产业强镇,形成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16家,产业化联合体达到416家,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稳定在83%以上,带动270余万农牧户增收。

  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激发了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环境变靓乡村有看头

  夏日,百鸟结群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冬季,冰雪世界,游人如织。这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对西北湖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后打造的水上乐园。水上乐园的打造,大大改善了稻花村的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伊金霍洛旗扎萨克镇查干柴达木村,“黄泥髯墙瓷罐罐,毡房星宿草滩滩”的特色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招牌。进行环境整治后,村里变得又干净又漂亮,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村民张静返乡创业,开办了村中第一家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巴林左旗林东镇后兴隆地村,“物业进村”模式被当作攻克“垃圾围村”的“杀手锏”。该村在垃圾处置方面形成了一套户清理、村收集、乡清运的标准化程序。每户只需缴纳100元卫生费就能享受到上门收取垃圾的物业式服务。如今,远处的青山、近处的良田、苍翠的林木、平整的街道取代了以往垃圾成山、蚊蝇乱飞的现象。

  提升生活品质,刷新乡村颜值。我区着力实施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环境美了,乡亲富了,广大农牧民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数据显示,我区3个一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全覆盖,19个二类县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7.75%的行政村,76个三类县98.89%的行政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要求,1109个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提前完成三年行动目标,100%的旗县(市、区)完成了村庄分类,60.2%的旗县(市、区)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55.4%的嘎查村编制了村庄规划,95.28%的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村庄绿化率达到30%。

  我区根据全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以及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特点,科学确定目标任务,分类分级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在高寒区的科右前旗、干旱区的察右中旗和寒旱交错区的喀喇沁旗开展全区改厕模式大比拼活动,吸引了区内外10家改厕企业15种改厕模式参与。

  村村风光美,家家故事新。我区着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农牧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引导农牧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组织开展农村牧区美丽庭院评选、人居环境“红黑榜”“积分争星”等活动,增强农牧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自觉性,一幅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行走在万顷沃野,到处激荡着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潮。一项项农牧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涉牧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生机……农村牧区的面貌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通讯员 盛文华)

  【短评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喀喇沁旗根据村级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建立党建联合体,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商都县依托马铃薯小镇,让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扎赉特旗打出“科技牌”和“人才牌”,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少地方的探索已经显现成效。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级跳”,而是循序渐进的“健步走”,需要我们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比如,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培育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再比如,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接续奋斗、实干笃行,狠抓薄弱环节攻坚,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能收获真真切切的掌声,绘就更加亮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重要支撑。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的挖掘;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我们要用宽厚包容、人尽其才的环境,用蒸蒸日上、大有可为的前程,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聚集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搭建更大的事业平台。

  乡村振兴东风劲,农村牧区万木春。脱贫攻坚目标已经完成,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乘势而上,久久为功,就定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安华祎

  镜头一:牛产业,“牛”路子

康艳杰给牛喂饲草。

  干净整齐的院落、宽敞明亮的牛舍、功能齐全的饲养设备……走进赤峰市林西县新林镇七一村肉牛养殖园区,记者看到养殖户康艳杰家的200多头牛正在享用“早餐”。

  康艳杰养牛已有10多个年头,规模从最初的30来头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头。“这几年牛价特别好,每头牛每年可获纯收益3000元,养殖能繁母牛可获纯收益5000元以上。养殖小区距离活畜交易市场9公里,交通便利,销路不愁。”说起自家的“养牛经”,康艳杰滔滔不绝,“养牛小区内有专业的基础设施,有专人指导防疫、配种,时不时还有专家前来传授养殖知识,现在我这200多头牛个个膘肥体壮。”

  牛产业,“牛”路子。在林西县,康艳杰的致富之路不是个例。目前,林西县有新林镇、统部镇、五十家子镇、十二吐乡等4个乡镇以养殖业为主。其中,新林镇属于半农半牧区,村村都有养殖肉牛的传统,40%左右的农户参与肉牛养殖,全镇肉牛存栏近2万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优羊增牛”政策稳步实施,加上牛源供应充足、饲草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足、扶持政策优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肉牛养殖已被群众普遍认同。截至2020年6月末,全县肉牛存栏量达到21.6万头。全县已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发展“百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140个,“十头”以上肉牛养殖专业户3300户,“十头”以下肉牛养殖散户1000户。

  同时,该县拥有华北地区较大的活牛交易市场——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日上市量4000余头,日成交量600至800头,年交易活牛达20万头,近千人组成的经纪人队伍与鲁、冀、辽等20多个地区肉牛相关企业沟通联系,带动肉牛产业跳出小格局,保障了出栏肉牛的销售渠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镜头二:咱嘎查,有颜有内涵

巴彦敖包嘎查颜值很高。

  唐万喜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被评选为嘎查的“好丈夫”;玉荣把婆媳关系处理得很融洽,被评为嘎查的“好媳妇”;袁宏鑫平日里乐于助人,带头参加嘎查的大小活动,被评为嘎查的“文明户”……这样的故事在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讲也讲不完。

  越来越红火的乡村旅游和林果业,让曾经一贫如洗的巴彦敖包嘎查走活了产业发展之路,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山村摇身变为全旗乡村振兴的“代表作”,戴上了“全区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等桂冠。

  2017年以来,在党支部书记张军的带领下,嘎查建成了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旅游观光度假村,培育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过年的乡村旅游业态。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此外,村规民约的有效实施,让村民获得了更多幸福感,营造了讲道德、守纪律、崇廉洁的良好氛围。如今,嘎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蔚然成风;“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农牧民”“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涌现出一批有思想、有魄力、有能力的致富能手;卫生网格化管理,保洁队伍的建成,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常态化环境整治成为村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嘎查文化活动广场、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服务大厅、便民食堂、文化活动室、民俗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牧民秧歌队、广场舞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蓬勃发展。大家都说:“咱嘎查,有颜有内涵!”(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实习生 塔娜)

  镜头三:幸福村的村民很幸福

幸福村举办农民运动会。

  “曾经,我们这里是著名的‘软弱涣散村’,经过一系列治理,如今,我们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幸福村。”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勇说。

  2019年以来,在杨勇的带领下,该村首先从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始,通过近两个月的走访排查,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整改。“今天的小事处理不好,以后就会变成大事,所以要从各方面入手,让老百姓知道要做啥。”杨勇说。

  与此同时,村里从提升村容村貌入手,推进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粪污治理,并且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村里还成立了由400多人组成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选活动。“现在村里的变化真大,村道天天有人清扫,再也没有人乱扔垃圾,文化和体育广场也有了。”村民们说。

  要想幸福生活,没有产业不行。2019年10月,村里引进华盛农业,流转土地500亩,建成210栋拱棚种植蔬菜水果,2020年又建设了育苗基地,拱棚带动了5个社的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2020年,该村还建了糖玉米深加工工厂,糖玉米加工带动37户村民增收致富。

  “现在,我们村政策明、底数清、措施实、作风严、响应快。党员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遇事有人管、干群一条心、产业有支撑、工作有引领。幸福村的村民很幸福。”杨勇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镜头四:“邋遢村”变身“示范村”

林原村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场春雨过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仿佛古画一般素雅清丽——村庄笼罩在烟雨之中,街道干净整洁,村中桃花盛开,仿古式建筑的屋檐上,麻雀叽叽喳喳飞来飞去。这个既有现代文明气息,又有田园风光美景的乡村让人陶醉。

  曾经,这个村子是达拉特旗有名的“邋遢村”。如今,该村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拆危拆旧,美化绿化乡村环境,建设打造出一个环境美、民风淳的美丽家园。林原村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当地的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成立了7个服务队,逐步走上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农业、农民整体的现代化。

  “以前,村里的妇女土里土气,自从参加了‘胖大姐’服务队,他们不仅有了好看的外表,更有了好看的灵魂。”村党委书记麻三占说。

  更有发言权的是环境整治大队长、“老马哥”服务队的代表马整风。他说:“2019年至今,我们累计种树5000多棵,种花800平方米。”在服务队的带领下,广大村民养成了植绿护绿的良好风尚。

  村里还实施“事权、金融权、产权、财权”四权统一的村庄共同治理模式。2019年以来,该村共建立3个社级协商议事厅,解决了绿化环境、厕所改革、污水处理大大小小事情,更通过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壮大了集体经济。

  如今,林原村成为了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村子越来越美,生态环境更好、更宜居。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小镇和中心村升级、产业升级、服务和治理升级、生态升级。”麻三占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镜头五:新楼房还是精装修

赵长命在小区巡逻。

  “我住过土房、砖房,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这新楼房是真好,有自来水,不用到外头上厕所,还是精装修。”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脱贫户赵长命说。

  赵长命今年60岁,2015年因病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他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新楼房,村集体给每人补贴20平方米房款,一家三口人补贴了60平方米房款,120平方米的楼房就交了60平方米房款。

  “小时候,我们住的是30平方米的土房。那时最怕下雨,一下雨房子就会漏,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那个苦啊。”赵长命回忆道。

  2013年,恼包村在村外一片荒地上开始建新村。8年后的今天,恼包村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乡村治理、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三位一体的新格局。截至目前,村集体搭建的生态乡村文化旅游平台创收过亿元,已经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2019年,赵长命腿疼得厉害,只能将养的200只羊卖掉,卖了6万多元,家里一下子没了产业。村委会得知后,让他当了保安,月工资3700多元,解决了他家的生计问题。

  赵长命上班后尽职尽责,耐心地给村民们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小区越来越干净整洁,我心里特别自豪,如今的生活富又美。再过几年干不动保安这个工作了,我就申请去当小区保洁员,继续为我们恼包村服务。”正在小区巡逻的赵长命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弘)

  【心语谢辉光:我成了村里的致富楷模

  我是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的村民谢辉光。每天一大早,大棚种植区内就会出现我忙碌的身影。疏花、打叉、绑藤……太阳升起,大棚里越来越闷热,我的汗珠直往下流,但种大棚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

谢辉光在打理大棚蔬菜。

  我今年51岁,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现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同,那时的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我和妻子张凤花身体有残疾,家中还有患心脏病的老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和一个尚在读小学的儿子。家里缺少劳动力,每年仅靠25亩地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2015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班子多次登门给我介绍扶贫政策,用产业奖补资金帮我购买了5头西门塔尔牛,结合和胜村地理优势,帮助我搞香瓜种植。2018年春,我栽下了第一批香瓜苗。今年,我家这棚香瓜少说也能收入3万元。

  家里有了牛,也就有了希望。如今,家中的牛也已经从最初的5头发展到16头。2019年,我还被选聘为村里的保洁员。算一算,一年下来家里的收入能达到9万多元,我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楷模。我常想,把日子过好了,就是对帮助过我的人最大的回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胡日查高敏娜实习生曾令刚)

  【心语】​李来喜:一定能有个好收成

  我叫李来喜,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农场七分场李昂家庭农场的主人。

李来喜给地施有机肥。

  大学毕业后,我曾在北京打过工,也在乌海干过个体。几年前,看到国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便萌生了流转土地开办农场的想法。2016年,我回到家乡,和父亲经营600亩农田。后来,又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将近400亩土地,成立了李昂家庭农场。

  同样是种庄稼,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能大大降低成本。2019年,我的农场采用葫芦套种葵花新型种植模式,实施“四控”,减少了成本和污染,亩均效益比之前提高了三四百元,1000亩地的纯利润达到了126万元。

  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我和中滩糖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甜菜订单,种植了900亩甜菜、100亩西瓜套种葵花,还养了160多只绵羊,纯收入150多万元。

  家庭农场的种植项目充分体现了规模化经营和套田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生产资料利用率,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2018年,我成立了乌托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1户成员。春夏我在村里种地养羊,冬天出去干活。今年我打算种500亩糖玉米、500亩葵花小麦,再建一个500亩的果园种植早酥梨。只要我好好干,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