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两天,侄子来电,说是要给我送过年礼品。这几乎成了每年过春节的老习俗了。尽管每次的物品略有不同,但是,孩子的费神、花费却有增无减。
我回话说:“我和你大娘退休金都不少,过年的嚼果也都准备了。今年就别送了,你有这个心就行了。”
侄子回答说:“在这个城市里,你和我父亲是一奶同胞、最亲近的了,家风习俗不能变。”
十几分钟后,他和媳妇开着自家车来了。放下东西。只吃了一个蜜桔,就带着同样的目的——奔岳父家了。
临走时,说:“这是咱们老家产的大米,我老爸见了,都兴奋地落泪了。”
我一听也很激动,就弯下腰仔细查看,对已走下楼梯的侄子夫妇都顾不得相送了。
侄子的话一点不假,包装很好的袋面上很醒目地印着“海伦富晒大米”等字。对于大米,最近几十年几乎没有断过,各种高品质的,换着样吃。但是,见了老家出产的大米,却勾起了我略有沉痛的记忆。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当年,我家是生产队里最困难的了,父母死得早,只有姐姐一个人挣工分,这样的日子也没有坚持多久,姐姐出嫁了。找的对象是非农业户。姐夫在食品店工作,是拿现钱的。
姐姐离开了家,我和两个弟弟就都辍学了,我和大弟当半拉子社员,小弟(就是侄子他爸)负责家务、做三顿饭。最小的妹妹继续上小学。姐姐经常过来关照。就这样,这个家在五个孤儿的坚持下,在集体和乡邻的帮助下,顽强地生活着。
那年八月节,姐姐的婆婆家供应了三斤大米,要请我们几个去吃一顿。对于经常吃玉米面、大碴子、小米饭的我们很是高兴。早早就腾出了胃口,准备大解一下子馋。要知道这是我们出生以来,第一次能看见大米做成的饭,别说是吃了。当时,全公社的农业户口,几乎与我们都一样。
中午,我们哥几个就占了大半张桌子。一个个二大碗装满了晶莹剔透的雪白的大米干饭,香气撩人。
姐姐的婆婆说:“吃吧。”的话音还没有落。经不起诱惑的我们就狼吞虎咽起来。几乎连香味都没有辨别出来。饭盆就空了。姐姐当时脸就变白了,连忙把一口没动的大半碗饭,倒给了婆婆的小儿子。大有将功补过的意思。婆婆的脸一直冷着,没有再说一句话……
后来我想:我这个当哥的只顾抢着吃了,应当提前告诉一下兄弟们控制一下胃口,注意一下节奏。我的带头行动,给孙家丢人了,也让姐姐没了尊严,难堪了。
因为,这特殊的经历,所以,我看见海伦大米就激动异常。想当年,要是本地能出产大米,就都不会那么尴尬了。当时,别说县里了,就是全省种水稻的地区都很少,所以大米成了细粮中的精品,一粒难求是极其正常的。
我看了网上资料:最近十来年,海伦水稻面积扩增。2015年原国家质监总局对“海伦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黑龙江省日报登载了:“海伦做强富晒绿色产业核心区激发振兴新活力。”肯定了水稻种植的规模和科技的应用。2017年种植86.6万亩。现今,海伦为了科学、合理、扩大种植,成立了多家粮食、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委、市政府也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市域经济的产业来抓。对深加工非常重视。实现产业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
由于海伦土肥水丰,生产的水稻多为绿色产品。食之香甜,很受消费者青睐。也让稻民增加了经济效益。
我知道海伦是半丘陵地区,黑土地肥沃。以前经常种的就像歌里唱的“那里有大豆高粱”。是党的乡村振兴、小康政策,农业科学家的指导;各级领导的重视;稻农们的辛勤努力,让黑土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东北地区就有这句带有自嘲的老话:“大米干看,心想鱼”;现在变成真实的:“大米干饭,新鲜鱼了”。它成了过上幸福生活的百姓们的家常饭菜了。当年我们抢吃姐夫家米饭的尴尬场面,再也不会出现了。(作者:孙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