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目标叫乡村振兴。
有一份牵挂叫京蒙深情。
时针拨回到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重大决策,决定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的贫困旗县。1997年初,《扶贫协作和经济技术合作会谈纪要》的签署,宣告两地正式开启“对口帮扶”之旅。之后的20多年间,北京市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了上千个帮扶协作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到我区投资,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市场开拓、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文体卫生等方面,给予我区全方位的支持。全区几百万农牧民从中受益,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区认真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蹄疾步稳、开局顺畅,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协作内容进一步深入,协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产业协作,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脱贫攻坚战完胜之后,京蒙协作开始从“输血式帮扶”的1.0时代,驶入“造血式协作”的2.0时代,产业协作共赢成为新的主题。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全国最大的种羊生产和输出基地,但由于育肥技术短缺,该旗生产的优质杂交羔羊2个月大时便被收购转入外地育肥,未能发挥杜蒙肉羊快速生长的优势,导致当地农牧民养殖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加之该旗大部分肉羊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和创新产品滞后,使得四子王旗羊口碑虽好,却缺乏“叫得响、过得硬”的肉羊品牌。
为了彻底补足短板,京蒙共建的杜蒙肉羊产业园区上马了。在4800多平方米的育肥车间里,2万多只黑头白身的杜蒙肉羊悠闲地吃着饲料。“它们再也不用2个月大时就离开‘家’了。”园区负责人付东阳介绍,园区实行标准化育肥,与农牧民建立了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5000多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该园区占地4.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440万元,其中京蒙协作资金4446万元。目前,一期投入3000万元,已建成占地1万平方米的活禽交易市场和育肥车间。项目建成后,对促进四子王旗肉羊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和解决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78家北京市企业落地我区,双方共建产业园区49个,北京市援建车间194个,我区拟实施的824个项目也已全部开工,4744名农牧民实现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860人。截至10月底,北京市共投入援助资金19.26亿元,县均投入621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0万元。
携手共进,同心筑梦。聚焦脱贫旗县,京蒙协作实现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立体推进的良好开局,书写出共同奋斗的新篇章。
消费帮扶,助力脱贫人口增收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京蒙消费帮扶连接着我区乡村产业振兴和北京市“舌尖上的幸福”,对“口”到“胃”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拓宽消费帮扶领域,带动脱贫人口稳步增收。
奶酪、牛肉干、马奶啤酒……7月11日,“京蒙消费帮扶北京双创中心展厅开业仪式暨锡林郭勒盟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展销专场活动”在北京消费帮扶双创中心举行,我区130多家企业携800多种绿色认证产品参展,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苏尼特羊肉、科尔沁牛肉、赤峰杂粮等区域公用品牌悉数亮相。在双创中心二楼直播间,来自锡林郭勒的主播图雅正在推介奶酪,只见她金句频出、卖力吆喝,订单接连不断。在对面的内蒙古展厅,北京市民品尝着醇香的马奶啤酒赞不绝口。京蒙消费帮扶北京双创中心内蒙古展厅搭建了展示、展销、体验、推介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社会动员三种营销模式,全面打通我区帮扶产品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推动形成脱贫人口增收、上下游企业受益、消费者获得实惠的多方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推动我区绿色农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实现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搭上“直通车”,闯入大市场。借助京蒙协作的平台,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线上线下同步,-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北京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与内蒙古的资源环境、特色农畜产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了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截至10月底,北京市已采购我区消费帮扶产品64亿元,其中认定的帮扶产品实现进京销售31.11亿元,远超协议任务量。
人才交流,引领创新开拓思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我区依托北京市人力智力资源优势,加强双方人才广泛深入合作与交流,精准实现对口帮扶向多领域延伸。
金秋送爽,微风拂面的季节,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寄宿制学校迎来一位特殊客人——北京顺义区的何其帅老师。每天天蒙蒙亮,何老师就起床打扫宿舍和办公室。一切准备就绪,他又在班级门口迎接学生,一个微笑,一声你好,无不流露何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支教工作快要结束时,何老师联系自己的工作单位,为学校募捐新书数百册!何老师在随笔中写道:“一个月虽短暂,却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喜欢每天早晨的煮面条,喜欢每天都有的腌辣椒,喜欢这里的天、这里的水、这里的星空、这里的人,更喜欢哈达英格这片热土……”
近日,来自北京丰台医院放射科的主任医师崔平结束了在兴安盟扎赉特旗人民医院为期40天的医疗帮扶工作。在这40天里,崔平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放射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诊断等方面给予支持,起到了“传帮带”作用,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留在了这里。
2021年,北京新选派挂职干部116名,专业技术人才749人。我区新选派赴京挂职干部80名,赴京培训专业技术人才974人。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56期,培训8065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331期,培训12264人次。
深化合作,结对帮扶不断升级
京蒙协作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后来的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深度协作、互利共赢,协作模式进一步升级,协作领域进一步扩大。
——劳务协作更务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持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开发公益岗位、推荐企业园区就业、发放稳岗补贴和举办劳务协作技能培训班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截至目前,成功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96期,7万名农牧民实现区内外就业。
——资金投向更精准。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加入,使得北京市帮扶区增加到17个,在统筹支持我区31个原国贫旗县基础上,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予以倾斜支持。目前,北京市已投向10个重点帮扶旗县6.74亿元,实施项目257个。选派北京市挂职干部40名、专业技术人才251人,26家企业落地投产。
——社会帮扶更有力。北京市结对区238个镇与我区282个乡镇、435个村社区与我区453个行政村、401家企业与我区444个行政村、298家社会组织与我区288个行政村、299所学校与我区397所学校、221家医院与我区266家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前10个月,北京市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05亿元,直接用于改善结对旗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互访频次更密集。截至10月底,北京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赴我区调研1142人次,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回访610人次,如此高频次对接互访,推动了京蒙协作重心下移、横向拓展,一幅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磅礴画卷在京蒙大地徐徐展开。
京蒙协作让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一批批人才用心帮扶,北京的各种优势资源正在北疆大地上遍地开花,京蒙协作机制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20余年的携手共进,让内蒙古和北京市的发展血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伟大梦想,为了共同目标,在京蒙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京蒙协作机制必将助力我区乡村振兴事业再上新台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