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烯是1985年天文学家在研究宇宙星云的构成时意外发现的。如今,富勒烯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已成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三大代表。世界上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实现富勒烯量产,售价非常昂贵。
如何解决富勒烯原料量产问题?唯有让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2018年,国内首家吨级富勒烯生产线在内蒙古落户,吨级富勒烯生产线的投产更是形成了完备的富勒烯产业链集群,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自治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为破解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问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院、大所建立了“4+8+N”工作机制,推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向我区集聚。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赤峰市传来好消息,富勒烯原料在我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走进赤峰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根据中科院配方调试好的富含富勒烯原料的化妆品原材料正在完成乳化。乳化后的化妆品经过检验合格后,再经过静置、灌装、包装等程序,就变成了可以使用的护肤品。
“今年6月,福纳康中试车间在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落成。在这里,企业根据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对高纯度富勒烯产业化制备技术、工艺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进行中试放大,完善各项工艺技术参数,提高完善生产线的关键设备选型和配套方案。”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启介绍说。
外部借力,内部发力。2020年,通过“科技兴蒙”行动项目载体,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儒科研团队,对化学研究所的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电弧放电法制备C60/C70富勒烯产率的方法CN102231925B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王春儒介绍,利用转移弧技术生产富勒烯原料,能显著提高富勒烯的生产效率、产量和纯度,将富勒烯的产量提高到1倍以上,成本降低50%,提纯达到99.9%。研制使用石墨自动装填装置和产品自动收集装置,配合相应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富勒烯全自动工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将富勒烯原料应用于医药、复合材料、化妆品等领域。
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点研究富勒烯在抗皱、美白、祛痘等功效技术方面的应用与示范,并在富勒烯化妆品原料等医美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研究富勒烯纯化、增溶与分散的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富勒烯化妆品原料,其淬灭自由基效率与传统的抗氧化原料VC相比高1000倍以上,同时还具有吸收紫外线、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和修复细胞的作用。“在赤峰市委、政府的支持下,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制定了国际上首个富勒烯纯度、含量和溶残检测标准,为富勒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障碍。目前正在申请国标。”说起公司在赤峰市委、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助力下取得的成就,研发主管许哲滔滔不绝。
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科学院纳米实验室富勒烯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唯一基地,在富勒烯制备、富勒烯创新药、富勒烯化妆品原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已获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当前,公司新开发的复合材料富勒烯空气净化产品,能够在可见光下将甲醛和苯系化合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可高效循环利用,是空气净化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在药物领域,福纳康完成多个富勒烯新药的成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预期到2022年上半年,福纳康将有1个1.1类品种进入药品一期临床,到2023年将有1个1.1类品种进入药品二期临床和1个1.1类品种进入药品一期临床。
不久前,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申报的2021年“科技兴蒙”科技合作引导项目“可溶性富勒烯规划化试生产研究示范”也喜获自治区科技厅298万元的资金支持。
像这样,“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催生出更多增长空间。
为了深入落实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助力科技发展提档升级,赤峰市委、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赤峰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搭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大会等合作交流活动,积极引导企业与自治区外“4+8+N”主体合作,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今年,赤峰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十四五”期间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5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大幅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较2020年末翻两番达到1.2%以上。
此外,围绕培育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引进、创新资源供给等,赤峰市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规划布局,为企业提供经费保障,助力企业“无忧”成长。
赤峰市科技局局长王健表示,赤峰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赤峰的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创新平台载体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真金白银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真抓实干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真心实意服务创新主体,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常态。
更令人欣喜的是:由赤峰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打造的“中科赤峰产业创新研究院”即将落地。
一项项政策、一个个举措,激发科技企业积极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开展技术研究,既增强了企业信心,又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及庆玲见习记者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