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每个时代都会孕育英雄,一个时代虽会过去,但英雄们所留下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这种精神会给予后人无穷的力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下去。英雄亦是凡人,英雄的人民就来自我们身边,他们做好一件件平凡的事情,从而铸就了不朽的伟大。
2019年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都贵玛颁授了“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由此一段来自草原深处的感人故事被全国更多人民所熟知。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长三角地区保育院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食品短缺陷入困境。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商议决定将这些儿童接到千里之外、并不富裕的内蒙古,将抚育这些孩子的希望寄予在了草原,来自草原的牧民们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他们把这些从南方接来的孩子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都贵玛就是其中的一位热心牧民,她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上个世纪60年代初,都贵玛仅仅19岁,还没有婚育,然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却主动接手抚养了28名孤儿,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些孩子会怎么称呼自己,其实在孩子们心中,都贵玛早已成为了他们的“额吉”。
幼年失去双亲的都贵玛,仿佛和这些孩子的境遇相似,所以她更清楚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可怜,于是她把更多的爱和精力投入到了孩子们身上。她白天边干活边照看孩子,到了晚上也不能按时休息,因为常常有小孩会哭会闹,一个开始哭闹,另一些就会跟着哭闹,每天晚上都贵玛都要去哄他们,直到孩子们睡着了,她才能去休息一会儿。最让都贵玛头疼的是孩子们生病,草原距离城里远,通常是骑马去给孩子们买药,她一方面担心孩子生病不能够及时医治,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途中遇到的野狼,危险重重。
随着28名孤儿渐渐长大,都贵玛和他们能够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少。28个孩子、28次分别,每次分别都会使都贵玛悲伤不已。抚养了孩子们一段时间后,由于作为保育员的都贵玛还未结婚,不符合收养条件,这些孩子们需要被送给其他没有孩子的牧民家庭中养育成长。每送走一个孩子时,都贵玛都会和他们的养父母交待孩子的性格、喜好,从而让养父母们能够更快地了解孩子,也能够使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养父母。
都贵玛用细心、爱心、耐心将28名婴幼儿照看得健健康康,她兑现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完成了党中央部署的任务。如今这28位“国家的孩子”,有的成为了国家干部、有的自己创业做了店主、还有的扎根草原做了牧民......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建设着祖国、为社会做着贡献。据相关介绍,都贵玛养育的28个孩子们现在创建了微信群,会在群里和她分享生活,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去看望她。“额吉”养育孩子们成长,孩子们长大后反哺“额吉”,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多么动人、多么美好的事情。都贵玛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超越地域、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大爱精神,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都贵玛生而平凡,却铸就伟大。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内蒙古出行交通不便利,尤其是草原到城里更不方便,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导致了在草原分娩的妇女不能够及时地去就医,需要承受着很大的风险。当时,刚成为共产党员的都贵玛,参加了旗医院组织的产科培训,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开创了一套能够用于在环境简陋的草原进行接生的方法。牧民妇女们分娩时都会请都贵玛去帮忙,虽然有时都贵玛正忙着干家里的活,但这个时候她只要听到有人需要帮忙,就会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去帮助他们。在都贵玛的帮助下,10多年时间里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面对忙碌的家务活和需要帮忙的产妇产生冲突时,她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帮助产妇,她总说:“既然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照顾病人就是我的责任。”都贵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共产党员不为私利、为祖国、为人民的高尚品格。
都贵玛是我心中的英雄,她也是我身边的英雄。在家乡四子王旗,早已听闻了都贵玛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都贵玛的故事令我感触颇深,19岁的她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勇于担当,主动担负起了养育28名孤儿的艰巨任务,体现出了作为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她是每一位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讲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青年要牢记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熟知楷模故事,传扬模范精神。
韶华虽逝,精神永存。2021年11月5日,都贵玛又荣获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像都贵玛这样的“人民楷模”为青年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因此我们要推崇英雄、致敬英雄,向他们学习,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情,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作者:实践杂志社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