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沐浴着初夏的微风,穿过乡村田园,记者来到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二梁壕社。在村民萨仁图娜拉家,提起脱贫致富,她滔滔不绝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我脱贫致富了,全靠党的好政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扶贫干部们在物质上帮我、精神上鼓励我,让我们这样一个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话语间充满着感激。
凭着丈夫郝永明厨师的手艺,萨仁图娜拉一家3口人,从村里走到城市,一直靠着打工生活,日子过得平稳幸福。2015年,萨仁图娜拉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一家人高兴之余也为一年近2万元的学杂费犯了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那年丈夫遭遇车祸,致使左腿膝盖粉碎性骨折,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为给丈夫治疗,掏空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欠下许多外债。儿子上大学需要钱,丈夫看病需要钱,使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绝境。在双重压力下,她没有低头,而是选择回乡,靠着种地喂羊维持生活。
2016年初,该旗吉格斯太镇村领导干部,经过几次入户了解情况、测算收入,她被评为2016年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村里唯一的一户蒙古族家庭的贫困户。看着她家住着穿风漏雨的老房子,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和镇村领导干部,经过协调为她解决了2.5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款,重新翻修了房子。在鼓励她战胜困难的同时,还帮助她申请落实了1.2万元扶贫资金,一同帮扶她7只羊和1头猪。这一年,萨仁图娜拉种植了50亩玉米,她用扶贫资金购买了20只羊羔,开始发展养殖业。同年,父母亲又给了她60只绵羊,壮大了她的养殖产业。儿子在政府帮助下,每年给予7000元的助学补助金,旗民委还给丈夫1万元的生活补贴。
在贫困户的眼中,她是很幸运的了。但是她却很难受,甚至感到一丝羞愧:“一家人有手有脚,咋就能贫困了?”生性倔强心有不甘的她,决心要活出个样来,早日摘掉“穷帽子”,抬头挺胸地过日子。
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的她,有着草原人的勇敢坚韧和乐观开朗。她不怕苦累、起早贪黑,种地打草、喂猪喂羊,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用辛勤和汗水改变着命运。
2017年,丈夫郝永明逐渐康复,在饭店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萨仁图娜拉则继续依靠扶贫政策和政府送来的技术支持,扩大种养规模。这一年,她发展玉米和苜蓿种植近300亩,绵羊数量也增加到了近150只。收入增加了,萨仁图娜拉家的日子也日渐好起来。
2018年,萨仁图娜拉的羊群已发展到近300只,可羊肉的销售价格却不是很理想。自己有厨师的手艺,自家有地道的本地羊肉,夫妻二人合计着开个农家饭店,实现羊肉的自销。在夫妻二人的努力经营下,饭店每月的纯利润就达到1万元以上,萨仁图娜拉的家庭年收入达到近25万元。
现如今,萨仁图娜拉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榜样,有房有车有商铺,羊发展到400多只羊,今年的年收入可达到30万元左右。
“萨仁图娜拉自立自强、不甘贫困,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种养产业,率先实现脱贫致富。她脱贫致富不忘报党恩,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回馈社会,积极主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在贫困户中和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党委书记刘飞说。
脱贫致富后的萨仁图娜拉,渴望学习,增强本领,回报社会。2019年7月,萨仁图娜拉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获得了“优秀新型职业农牧民”证书。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2018年,镇内沿黄河各村遭受洪灾,萨仁图娜拉主动捐款500元,捐助抗洪物资,为受灾困难户捐款330元。
2020年2月,作为一名党员,萨仁图娜拉主动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高速公路卡点值守。起初她也害怕过,但是,当她想到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时,她甩开了胆怯勇敢逆行。她说:“曾经我是那个被保护的人,今天我有能力了,就要当可以保护大家的人。”她不仅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还主动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1100元。
热心助人的萨仁图娜拉,得知邻村蛇肯点素村彝族妇女贫困户阿苦尔尼,丈夫去世后带着3个孩子生活不易,主动帮助阿苦尔尼家。她每年为其正在上初中的大女儿资助2000元学费,直到大学毕业。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萨仁图娜拉还主动融入镇里开展的“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战脱贫活动。今年,她拿出5只基础母羊、30只蛋鸡给贫困户,帮扶他们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民族团结一家亲,互帮互助战脱贫。她还通过自家的饭店帮助邻里乡亲销售肉羊,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如今政策这么好,只要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肯努力、肯劳动、肯付出,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脚下。”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记者手记
致富不忘党恩,致富回报社会,在蒙古族妇女萨仁图娜拉身上得到生动诠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引导和激励群众对照标杆、学习标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志智双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要靠贫困群众用双手去创造。仍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要像萨仁图娜拉一样积极行动起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发扬蒙古马精神,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脱贫。(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