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人一示范”系列之四
半年前,在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木凯淖尔村村民的眼里,他是一名陌生人;半年后,他却被大伙儿视为“家里人”。他就是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派驻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木凯淖尔村包联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都西。
2019年11月,任市道路运输管理局鄂托克旗分局纪检书记的都西受组织选派到一线驻村。当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木凯淖尔村全村271户常住户,全部为汉族,自己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能不能和当地老百姓融洽相处?会不会存在一些沟通障碍?怎样才能利用好现有的基础条件为村民们趟出一条致富路?带着一系列的疑问,都西开始走访入户,用诚恳的态度和朴实的语言同村民们交谈认识。村民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是首先要了解的;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清楚的。而要了解这些“秘密”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心里,他们把你当成自家人,才会与你实打实地交流。于是,在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都西到村民家里坐炕头、拉家常,平时见面打招呼,闲时到田间地头同他们一块儿干活,慢慢地和村民们彼此认识了、了解了、熟悉了,取得了他们的信任,驻村工作开展也得心应手了。
84岁高龄的罗秀芳是木凯淖尔村五社村民,2017年的夏天,一场意外无情地夺走了儿子和儿媳的生命,给老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和3个还在上学的孙子,2018年老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闻听老人的不幸遭遇后,一种既感动又敬佩,还有一些同情的复杂心绪涌动在都西的心头,他暗自决定,自己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更多的惠民政策带到罗秀芳家中,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舒心一些。于是,都西和队员们每个月总要抽出那么几天时间,到罗秀芳家,与老人拉拉家常,做些力所能及活儿,有的时候是打扫一下院落,有的时候会到田间里帮着播种、施肥,开始时老人还不同意,认为干部不能做这些,但在大家的坚持下,又慢慢地接受了,而且在每一次干完活儿分别时,老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像罗秀芳一样急需帮扶的村民,在村里还大有人在,只是每个家庭致贫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务之急就是找准路子对症下药,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发展产业才能最终解决这些贫困户的后顾之忧。都西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三委”积极谋划发展目标,继续推行村里党支部+农牧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利用5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致富牛”托养项目,每户贫困户最多可以购买2头基础母牛,村集体补贴每头牛1万元,3年后向村集体归还本金(1万元/头)。在饲养期间,基础母牛所产的牛犊归贫困户所有。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村里又决定拿出集体收益的50%继续补贴主动发展养殖的购牛户,购牛户每购1头村集体补贴800元,剩下50%的收益也都补贴给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政策兜底户、空巢老人。
正是这样的帮扶模式让三社的郑建军走上致富路。50岁的郑建军,因为耕地和草牧场少,多年来生产生活受限,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搞村集体经济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报名参与的,并拍着胸脯对大伙说:“我们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只要肯吃苦,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于是,郑建军第一时间认购了两头基础母牛。在郑建军的辛勤饲养下,同年7月基础母牛就产下了小牛犊。今年4月中旬,基础母牛再次产犊,这让郑建军一家喜笑颜开,都西每次到他家的时候,他总是热情地挽留:“书记,吃完饭再走,今天咱杀个鸡喝两盅!”而都西每每婉言谢绝,并会心地告诉对方:“等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们再相约,一定来你家品尝咱木凯淖尔村自己的土鸡!”
原来,都西所在的木凯淖尔村,在市、旗两级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从2018年就开始实施整村土鸡散养项目,以“百企帮百村”为杠杆,通过旗级帮扶单位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的协调,企业为包联村免费投入资金购买鸡苗,2018年、2019年两个年度共投入鸡苗6万羽,年底出栏又以150元的价格收购,总销售额60余万元。眼下,都西又忙碌着继续实施生态土鸡散养项目,四处协调包联单位,预计再次在村里投入6万羽鸡苗,年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固增收。而除了驻村的日常工作外,每个星期天,都西都要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们奔波在收售贫困户农副产品的路上,帮助贫困户卖掉滞留的农副产品,再把钱交到贫困户的手中。截至目前,都西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已帮助协调处理农副产品价值达18万元。
虽然接触脱贫攻坚工作时间很短,但留给都西的记忆却很长。半年的驻村工作,换来了木凯淖尔村老百姓心中的甜和美,好日子“甜”,致富道路“美”。“这个村就是我的家,我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想和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我最大的心愿。”都西说。(记者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