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石拐区大德恒街道的居民樊元贵今年83岁,退休在家多年,四个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在外人看来,樊元贵儿孙满堂,自己和老伴也都身体硬朗,正是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可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家庭成员,樊元贵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起来。
1985年2月的一个深夜,睡梦中的樊元贵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他的朋友手中竟抱着一个瘦弱的婴儿。原来,朋友到南方出差,机缘巧合见到了被父母遗弃的女婴晓华,朋友把这个刚出生几天的女婴带回了包头,但因工作没时间照顾晓华,家里人也不太同意收养这个孩子。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热心的樊元贵。朋友承诺,他只要帮照顾一段时间就好,等孩子稍大一点就接走。
樊元贵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晓华的样子,他说:“当时她只有一点点大,饿的哭都哭不出声了,我真怕她活不下来。”其实当时的他也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家里的孩子都小,自己又要上班,照顾这个孩子其实是很大的负担,但想着是帮朋友的忙,便答应了下来。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朋友承诺的“过几天来接”却是一拖再拖,起初每个月还会给樊元贵50元的抚养费,但到后来就基本上不闻不问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与妻子商量后,樊元贵决定收养这个女婴。但细心的夫妻俩发现,同龄的小孩都能说会走,但晓华只会在地上爬。
1986年9月,樊元贵和妻子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双侧脑室扩大引发的脑瘫症。这个时候,樊元贵的朋友也明确表示自己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接晓华走了。“他说这个孩子反正他是不要了,是扔了还是怎么处理随便你们吧。我想着怎么样这也是一个生命,我就先这样养着吧。”樊元贵说。
樊元贵夫妻二人将晓华送到北京解放军第316医院住院治疗,晓华在那里一住就是两年,他们的亲生儿女却寄宿在自己的亲戚家。两年里,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但晓华的病却无明显好转。
1988年底,樊元贵带着孩子回到了包头。此后,夫妻俩便一边拼命挣钱,一边尽最大努力帮孩子康复。在这期间,樊元贵从不放弃教晓华走路。由于疾病的原因,晓华总是与他反抗,跌倒了就趴在地上不起来。每当这个时候,他就耐心地对孩子说:“站起来,别趴下!”樊元贵说只要站起来,一切就会有希望。终于,晓华在11岁的时候学会了走路。
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樊元贵坚持每天给她按摩半小时,并且按时送她上卫生间大小便。夫妻俩对这个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每天一大早,樊元贵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晓华穿衣服、洗脸、梳头,而这些,甚至是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也都不曾做过的。到现在,晓华也还是不会自己吃饭,也不会自己上厕所,身边24小时都离不开人。这么多年,每一顿饭樊元贵都是先喂晓华吃过了然后自己再吃。
多年来,樊元贵的亲戚朋友多次劝说他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儿女们也都觉得他和老伴年纪一天天大了,付出了这么多理应享享清福,安度晚年,樊元贵却总是狠不下心来,舍不得把晓华送走,他只说,晓华离不开自己。
樊元贵老俩口照顾晓华这三十几年,中间有多少困难和艰辛是常人无法知晓的,漫长三十年如弹指一挥间,他们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脑瘫儿抚养长大,他们用平凡人的善举诠释了人间有大爱,2020年,樊元贵被评选为自治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他和家人的温暖事迹,也将照亮更多人的前行路,让人间充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