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走好新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内蒙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规律所向、大势所趋、人民所盼
走好新路子,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坚决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走新路子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模式,彻底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内蒙古要履行好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必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走好这条新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内蒙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规律所向、大势所趋、人民所盼。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转化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变发展思路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的全方位变化,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要求,所有领域、所有区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都要向此聚焦发力,各项重大目标任务、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依此布局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坚决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走新路子要求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模式,坚决防止道理是道理、干事归干事,彻底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顶住压力、忍住阵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新路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努力改变“四多四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建设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要解决好口岸“酒肉穿肠过”的问题,融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拥有森林、草原、湿地等丰富多样的自然形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森林面积、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必须始终铭记于心的“国之大者”。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三大空间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草原森林保护修复,推动流域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强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有效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是内蒙古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高质量建设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的根本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提高煤炭精深加工水平,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安全高效利用;扩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规模,布局建设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配套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全产业链;根据新能源就地消纳、外送需求,加快发展风光制氢、储能等新兴产业,为广泛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创造条件。做强做优稀土产业链,以北方稀土为龙头,布局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壮大稀土应用产业,扩大稀土高端应用产业规模,提高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实现根本转变。
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紧扣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多绿色的农畜产品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牧业特色产业集群,摒弃传统农牧业靠拼资源拼消耗、高投入高成本的老路,走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绿色兴农兴牧,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行动计划,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打造安全、绿色、有机的农畜产品新名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完善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兴农兴牧。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牧业“接二连三”,进一步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坚持质量品牌兴农兴牧,共同打造“蒙字号”品牌,培育、保护和推广更多农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提升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水平,服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内蒙古讲大局、担使命,必须肩负起、履行好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并从创新开放型体制、发展泛口岸经济、创新发展对外贸易、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为新时期内蒙古提升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水平点题破局。全区上下要提高认识站位,将内蒙古开放融入国家总体开放布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统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建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型经济环境。发展泛口岸经济,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加快口岸与腹地盟市之间产业合作发展,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创新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贸易有机融合,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研发创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交流合作,加强同东北三省、沿黄省份互惠合作,有序承接国内先进产业转移,推动区内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统筹区域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体现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不充分。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精准定位,推动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东部盟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中部盟市发展现代服务型经济、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打造物流枢纽和口岸腹地,形成强劲活跃的增长带动极;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增强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突出特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呼包鄂乌城市群和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建设;补齐县城发展短板,提升社会保障能力,高质量培育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化贯通式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蒙医药),建设健康内蒙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