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曾几何时,这是农村厕所留给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印象。如今,到化德县农村走一走,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农牧户相继用上了干净卫生方便实用的新式厕所,不仅让乡村发展提升了“颜值”,而且给群众生活增添了“品质”。
今年以来,化德县针对原来农村改厕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统筹安排,以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目标,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干”字上动真格,着力解决农村户厕“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不愿用”问题,将农村改厕与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把准方向、压实责任、摸清底数、样板示范、规范流程、确定模式、优化完善、全面推开、配套管护”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整改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健康水平。
——强化“政治观”“民生观”,建立合力整改机制。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等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各级领导同志批示指示精神,学习各级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文件精神,引导广大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和4个工作组,建立起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合力推进的“1+1+4”整改组织领导体系。同时,成立了6个摸底排查工作组,6名县委常委担任组长;建立了县处级干部、县直部门、乡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干部结对包户工作机制,副科级以上干部重点包联1819座轨道多坑交替式厕所改厕户,一般干部包联其他类型户厕,做到包联全覆盖。此外,还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户厕问题整改督导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从组织、纪检、农科、审计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既督导工作责任落实,又督导技术业务层面工作,保障户厕问题整改工作推进落实,并建立了“日调度、周督查”工作机制,采取现场督导、定期通报方式,确保民生实事“兑现承诺”,确保群众受益。
——摸清问题底数,深入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户厕改造档案。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农村牧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方案》《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户厕问题全面摸底排查工作方案》,进一步制定细化了排查整改工作方案,并针对首轮摸排工作中存在的情况不细、缺项漏项等问题,在户厕问题摸排过程中,组建了由包村县乡领导、包村科局、包户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组成的农村改厕宣讲队伍,逐户进行宣讲,给群众算好经济、生态两本账,让老百姓充分知晓改厕目的、意义和政策,逐步理顺民心,打消群众的顾虑,有效调动起群众参与改厕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不强调普及率、覆盖率,农民愿意改就先改,不愿意改就缓一缓,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参照脱贫攻坚明白卡模式,重新设计了户厕摸排表。通过开展“逐村逐户逐厕”拉网式、全方位大排查,建立了县、乡、村、户户厕改造档案,做到“一户一表、一户一册”,确保底数清、任务明、情况实。
——充分调研论证,规范流程,确定方案。通过县级领导以身示范,带头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听群众心声,调研剖析问题,现场研究解决。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打消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顾虑,深化改厕工作认识,按照改厕技术要求,结合高寒、干旱、农户房屋条件等因素,在各乡镇投放安装了样板户厕,组织农户现场参观、体验,一边征集农民意见,一边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将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制定了《农村问题户厕整改流程图》《农村户厕整改工作流程图说明》《化德县农村户厕施工监管办法》《化德县农村问题户厕整改工程验收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文件,建立了农户申请、确认安装位置、户厕推荐展示、村民大会评选、企业施工、施工监督、企业申请验收、农户签字确认、乡镇自验、县级复验、第三方评估、公示验收结果和改厕补贴、资金拨付、后期管护等一整套工作程序,并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点位,形成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与此同时,针对群众对新型厕所“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积极做好指导引导,逐户建立户厕使用示意图并张贴到户厕醒目位置,内容包括户厕使用示意说明和管护队人员、电话,并制作了县乡村三级包联责任人包联卡,户厕如何使用、出现问题联系谁,通过宣传书册、微信群、微视频、户户通、大喇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改变如厕习惯,解决了“不会用”的问题。还制定了《化德县农村卫生厕所星级户创评办法》,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超市作用,把文明如厕纳入积分范围,用户厕奖励积分换户厕用品,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农民文明如厕、规范用厕,解决了“不想用”的问题。
——全面推进整改,精心组织实施验收。坚持质量优先,确保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满意一个。在施工上,建立了行业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农户组成的县乡村户五级监管队伍,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县委专门抽调14名干部全程跟踪施工建设,每天一调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确保施工质量。针对建设后期天气降温厕屋外围水泥硬化受影响的情况,专门邀请专业人员为各乡镇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添加防冻剂、覆盖棉被等措施,顺利解决了有关难题。在验收上,包乡镇(村)县领导、包村单位、包村乡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包户厕责任人全程参与,既检查户厕又检查档案,及时查漏补缺,确保每一座户厕都符合标准。截至目前,1819座轨道多坑交替式问题户厕已全部完成整改,929座生物降解马桶户厕中,在用的92座已完成维修;在室外有安装位置需更换新厕的307座已完成更换,2303座双坑交替式户厕全部完成维修,整改完成率100%。
——强化管护服务,做好监管衔接。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理念,制定了《化德县农村户厕维护管理办法》《化德县农村户厕粪污清掏管理办法》《化德县农村户厕粪污无害化处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从农户提交清运、维修信息开始,直到清运、维修服务结束,再由督查人员进行回访、满意度调查,杜绝漏清、忘清或清运、维修不及时的现象。乡村两级制定了《专业化农村户厕宣传引导、长效管护、粪污清掏办法》,建立“一站三体系”,即农村户厕专业化管护服务站和宣传引导、厕具厕屋维修和粪污清掏三支队伍。实现农户改厕后,户厕真正用起来,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做到“应用尽用,应修尽修、应抽尽抽、及时清运、无害化处理”。粪污清掏专业队伍设立服务电话,农户需要清掏化粪池的,确保在两天内处理掉,并做好登记,建立服务台账。在清掏过程中,做到粪污不滴不漏,不影响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粪渣粪液清掏、运输全部使用专用车辆,实行农户、清掏队伍和接收方三方签字制度,严禁随意倾倒。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交由农户还田利用,或统一收运至专业公司处理。
如今,厕所革命的持续推进,不仅改变着农户的如厕习惯,更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也让乡村人居环境变的更美更舒适,让“将就”如厕变“讲究”如厕,全面解决群众如厕难题,优化、美化、净化生活环境,为推动乡村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田礼军 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