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暖暖小姐姐。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黄合少镇后窑子村‘一村一品’项目无公害胡萝卜……”前不久,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春在抖音平台上声情并茂地介绍区内特色农产品,这一举措帮助村民销售了40万斤滞销的胡萝卜。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赛罕区依托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推出“2468”带农致富新妙招,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受益”的“数字”致富路。
在赛罕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来自苏计村的小米、后窑子村的胡萝卜、红吉讨号村的马铃薯、格此老村的小南瓜……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在了党建助农的“红色货架”上,构筑起了联通各方的“暖暖助农驿站”。随着线上销售的普及,赛罕区积极探索形成了“党建+特色产业+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的“数字产业”模式,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通过拍摄视频解说、深入种养殖现场等多种形式展示,当起“带货主播”,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依托金河镇较为成熟的农村电商产业,通过电商仓配一体化服务,物流快递覆盖500万消费者,以“数字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户特色农产品销售问题。
“帮扶榆林镇前尔什村脱贫户出售农家猪肉,带骨18元1斤,大家需要的扫码进群,感谢大家的爱心与支持!”一条助农信息迅速发布到了党群中心微信矩阵。赛罕区有效衔接为民办实事“资源、需求、项目、完成”四项清单,及时更新、筛选清单内容条目,系统统计各村的特色果蔬、粮食、家禽家畜等农副产品的存量和销售需求,制作成销售清单。通过在各个直播平台、微信群宣传,收集群众的需求信息,积极对接有需求的消费者开展爱心助农采购,科学形成购买清单。
“在‘富民党建’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后,利用互联网宣传优势,帮助农户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夯实了产业转型基础,这是一次全新探索,也是乡村振兴的数字助推器。”赛罕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俊锁对记者说。近年来,赛罕区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化乡村产业体系,在电商产业、果蔬产业、种植养殖业、畜牧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领域,持续壮大发展13个产业化共同体,年产值达1950万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网络平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让农副产品“能产也能销”,增添了村民发展的信心,也夯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今年草莓产量大,由于是时鲜水果,保质期短,单靠我们自己卖,肯定卖不完,多亏了党和政府帮忙,现在,草莓卖得特别好,我们也能放心过个好年。”草莓种植户王文学对这种线上销售方式赞不绝口。近年来,赛罕区广泛开展政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技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四个中心”和赛罕区科技局、市林业和草原局赛罕分局、赛罕区农牧水利局等部门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为抖音、快手等线上网络助销提供有力保障,还利用“新赛罕V”“赛罕先锋”“青城眼”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为推广产业、招商合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