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干部引领、产业发展、典型示范、环境提升、人才支撑,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路子,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突出包联引领“模范牌”,聚集发展合力
明确包联责任事项,31名县级领导逐一包联6个乡镇、87个行政村。每人全面包抓负责1个乡镇,具体包联1至2个脱贫村,结对帮扶2户脱贫户,每月至少深入包抓联系点调研走访督导1次,每半年对包联工作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党员县级领导每年至少在所包联的乡镇讲1次党课,参加1次乡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同包联乡镇工作督查考评同奖同罚同通报,全面构筑上下一心、责任同体、领导带头、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县处级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全县87名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900名机关党员,284名乡镇机关干部与村(社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组宣纪委员、在村党员、流动党员、在村群众结成了“对子”。通过合力包抓,全面消除“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打好党建引领“组合牌”,筑牢战斗堡垒
坚持党建引领,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第一线、扎根最前沿,助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互动互促。
——优化党组织设置,结合村“两委”换届,“两个不低于、两个不超过”结构要求全面实现,100%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9.7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58.5%。
——制定了《化德县村干部奖惩实施办法》,进一步畅通村干部上升渠道。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设置了“1+N”考核指标。在县、乡镇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示范岗36个、示范窗口8个,根据平时表现、群众认可度、积分考核进行定级评星和授牌,推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招聘100名金融副主任,充实到“先锋引领”工程试点村和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村,进一步发挥引领合力。
做实产业引领“先行牌”,激发组织活力
依托化德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好“红色”“绿色”两张牌,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走实“三个三”富民强县发展路径。
按照“农牧结合、为养而种、舍饲精养、人畜分离”的思路,通过村建合作社、县建联合体组织形式,从品种选育、舍饲精养、检疫防疫、饲草调配、屠宰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发、旅养一体,全力打造肉羊产业链,率先在乌兰察布市形成“三多一低”瘦肉型改良羊品种集群。盘活现有的闲置厂房资源,进一步把量做大,并整合部分加工企业,通过新三板挂牌、与基金公司合作上市的方式,推动服装产业提质提档。依托化德县风光能资源丰富、稳定度高、连续性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风光能产业,并积极争取源网荷储项目,把风光能产业与合金产业有效连接起来,打造“零碳”园区,为合金产业和风光能产业开辟一条新路,实现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依托守备一师旧址,启动秋灵沟国防教育与红色旅游文化基地建设。铁路专用线预计年内完成物流吞吐量200万吨,21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
通过产业融合、项目带动、村企联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壮大了8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德包图乡成立德包图“乡政银”企联合党支部、在白音特拉乡建立南顺万寿菊联合党支部,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用好典型引领“示范牌”,提升发展“能级”
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化德县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融合参与的“一核多元、四治协同”社会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与共治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路子。
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唱“主角”,通过“众定立规矩、众评树榜样、众治净风气”,实施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乡风监督“三大体系”建设,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治。通过加强村务监督建设,规范监督内容、权限和程序,确保民主监督实效,推动村务事项从结果公开向全程公开转变,让人民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确保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村庄和社区为单位,建立网格456个,配备网格长456名、网格员564名,形成了“网格覆盖无死角、服务群众零距离”的良好局面。
提升环境引领“绿色牌”,擦亮发展底色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分,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县级义务植树基地面积进一步扩展,绿化成果惠及全县,绿化达标村34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1个,自治区级示范村5个,市级达标村27个,民乐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围绕“院落卫生整治”“院落美化提升”“乡风文明培育”三大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常态化深入包扶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把做好户厕整改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顺利完成了户厕摸排整改工作,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好人才引领“培育牌”,激活发展“源泉”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注重从优秀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返乡创业等群体中,挖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人才,培养400余名有情怀有能力的乡村治理干部人才队伍,持续为基层队伍注入鲜活血液。
深入实施人才回引行动,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积极引导广大上杭籍在外青年人才反哺故土、反哺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注重打造乡土拔尖人才后备队伍,将具有专业特长、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的人才纳入乡土人才后备库,发挥他们在带强产业发展、带领技艺提升、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制定培养方案,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开设“订单班”,制定“学习套餐”,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人才,孵化出一批“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农创客”“田秀才”,让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
(金鑫 田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