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总书记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人才是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人才健康成长,才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人才的成长与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语说:十年种树,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人才的成长经历学校培养和社会培育两个过程,其中社会培育占比更高。包括技能提升和道德情操觉悟提高两方面。社会培育采用什么方式?党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和抓手。
第一、从企业角度谈怎样做好党建,引领助力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新疆特变电为例,就党建引领,凝聚人心,助力非公企业发展案例做一介绍。2021年特变电工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签署了《投资框架协议书》,打造多晶硅产业基地、光伏设备制造业基地。同年7月份,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与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成立“现代学徒制”定向班,为企业培养应用化工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合作方,考察中我们发现该公司总部特变电工控股子公司非常重视党建引领,董事长任党委书记,成立公司党委、公司工会、公司团委,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服务发展大局”党建工作主线,以完成年度经营目标为中心,党建带动工建、团建工作,将党建、经营目标责任书同签署、同安排、同考核。推动党组织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支部建在车间,努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落地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总结出企业四特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评比特变之星、先进基层组织、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编写先进故事汇、先进人物集。引导员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采用全面薪酬激励体系,方案设立员工互助基金,体现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设立短期、中长期、超级激励;多元福利计划和工作成长平衡计划。公司每年投入数千万用于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养发展机制,拥有技术+管理的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在企业我们看到也感受到员工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热爱,他们以穿厂服为荣,党员人数占比20%。1988年总资产15.8万元。员工人数58人。截至2022年6月该企业总资产1679亿。员工增加为25618人。我个人认为党建将企业员工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并提供了保障。
第二、从学校角度看,怎样以党建引领,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高质量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就业共生共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扩招的空间是有限的,繁荣的民营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最大底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内蒙古作为西北地区,相比中东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差一点,但现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内蒙古利用多重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带动本地就业吸纳能力的提升。
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并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三全育人”为抓手,德技并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得到社会认可。2022年为非公企业输送人才占比41%。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院校在非公企业就业比为60%左右。
学院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同步考核。把基层党组织建在宿舍的各个楼层,在各项学生工作中,突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突出党员在所有工作中的先锋带头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组织育人为基础、实践育人为抓手,以服务大局、服务学生为着力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应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质量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质量意识的养成,增强其对质量文化的认同和执行,从而将质量观念融入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中,牢固树立起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引领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锤炼技能,勇做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学院以“三全育人”工作为抓手,将“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贯穿于学生培养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获国家、自治区奖多项;将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提高育人实效,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移动”思政课堂。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国家和学院党委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近4000名志愿者积极参与了学院和地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为实现“零感染”,完成“双清零”,取得“无疫”校区和学生全部顺利返乡的“双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制定了工作方案,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文化宣传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企业家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与社区治理,学院管理,促进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提升劳动技能。
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学院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让社团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促进全面发展的最佳舞台。
专业布点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现代农牧业等重点领域的主要产业,大力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程序化、制度化。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升级,培养解决复杂问题。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与国网蒙东电力有限公司、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职工培训基地协议,举行产业学院揭牌仪式。积极推动与国网蒙东电力公司开展“双元”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项目,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打造了产教融合型试点培育企业,与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冠名培养专业。
三年来,学院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22年一次教育率为97.3%,招生计划数、完成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全区同类院校前列。2022年,学院以毕业生近五年签约单位为调查对象,从毕业生工作胜任度、素质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多维度进行企业调研,通过电话、网上问卷、走访等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500份。用人单位表示“满意”达9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需要情怀的教育,人才成长更是需要有温度地哺育。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加大改革探索和实践创新,校企联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服务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