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静 耿欣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人们对于媒体新闻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标准也在逐渐提高,这对于党报而言,人们对时政新闻的阅读理念发生了转变,与之前较为硬朗和官方的报道方式相比,具有亲民性、柔性的报道方式更受追求和推崇。因此,本文立足于党报如何软化时政新闻报道的角度,对党报做好顺应时代要求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便日后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更加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不断贴近受众心理,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认识,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报、时政新闻、软化
在《新闻学大辞典》中,甘惜分给硬新闻作出定义,“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而“时政新闻”是对时事与政治新闻的简称,也称政治新闻。按照“硬新闻”和“时政新闻”的定义来看,毫无疑问,硬新闻中包含着时政新闻。这也表明,时政新闻具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属性和特点。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曾说:“时政新闻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媒体抗衡。”由此我们看出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党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刊,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责任,因此党报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是保证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政新闻报道政治性强、口径严格、报道定势比较明显,存在着新闻性差、报道程式化、缺乏深度等问题,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难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很多人将时政新闻报道现状概括为“远、浅、硬”,通常难以得到受众欢迎。因此党报如何软化时政新闻的报道,也成为当前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媒介深度融合发展促使新闻理念日益更新,党报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也在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致力于软化时政新闻报道,努力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探索与改进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值得参考借鉴的方法。
一、报道角度要多元
时政新闻大多是预发性事件,记者对时间、地点和大致内容等事先会有所了解,因此采访前在大致构思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报道角度时,
突出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其中的民生内涵对于选择时政新闻的报道角度十分重要。
突出新闻价值。党报在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应尽量做到少报道会议程序、讲话、报告等,可以在全面报道的基础上,择其要点而报道,找出报道会议、讲话、报告中有亮点的内容或者新闻点,对其做好新闻解读,突出事情的新闻性。
挖掘民生内涵。党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要学会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注重时政新闻的二次开发,通过做好时政新闻事件的延伸报道,深入挖掘时政新闻中与受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惠民举措,以平民视角解读政治问题,不断增强其服务性,使时政新闻具有多种价值。
二、写作方法要亲切
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遵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牢固树立大民生观、人文情怀,拉近报道对象与受众的关系,紧扣当前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群众观点,找准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的契合点,把握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从民生、民情出发,把政治融入百姓生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为有力和有效的宣传。
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采用客观、平和、亲切的叙事风格。在写作时不断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可采用“大题小作”的手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典型事件的情节塑造和细节描述,以情节打动人,以细节感染人。也可以使用现场感强、生动有趣的细节描述,再加上背景资料和适当的个人感受,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充实生动,增强了亲切感。
在时政新闻报道完成后,可以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通过报刊专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广大受众建立起双向交流、动态互动的信息反馈关系,在履行新闻报道义务、倾情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受众需求、兴趣、群体特点,从而促进时政新闻报道的持续优化。
三、内容质量要提升
“内容为王”是做好新闻报道永恒不变的法则,时政新闻报道要坚持保证的高水平的内容质量,才能获得受众持续、积极的关注和支持,逐渐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发挥时政新闻的积极作用。时政新闻报道主要涉及当地领导活动、重要会议以及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等,主题相对重大、内容相对重要,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重要信息,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人们可以据此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政策,调整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决策,时政新闻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和许多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权威性强、新闻性突出、信息含量丰富等特点,因此时政新闻报道要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引导受众进行理性分析,为受众、政府部门等提供决策参考,对于密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积累经验、提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时政新闻报道内涵。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可纵向拓深,将某一件时政新闻事件与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对照,通过对比等方法,让受众更加深刻、客观地看待时政新闻事件。也可以横向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也要求时政新闻的报道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多方予以解读,这样才能让受众融会贯通地看到某一时政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可以采用纵向拓深与横向展开相结合的方式对重大时政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不仅将某一时政新闻与历史上的相关时间进行对照,还要从多个方面请专家权威予以剖析解读,不断增加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合内涵,使内容质量在多重合力中不断提升。
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维度。在体裁运用方面,党报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不应拘泥于消息、通讯、评论等,可采取例如特写、调查报告、漫画等多种多样的新闻报道体裁,因为每种报道体裁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时政新闻的报道也会通过体裁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使时政新闻的内容质量随之优化,受众的选择也更加丰富,接受程度也会更高。在平台利用方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可以采取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报道方式,突破原有以文字为主的方式进行多角度呈现,通过文图快讯、海报、短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及时将时政新闻传播出去,随后再在报纸版面上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呈现,更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四、版面制作要灵活
一篇好的时政新闻报道,需要在视觉呈现上进行创新,党报作为纸质媒体,灵活的版面制作也是软化时政报道的重要环节。
标题制作突出鲜明特色。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党报由于其纸质媒体的特性,受众首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标题,因此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的标题创作上应该注入更多感情色彩,既要体现其时效性,也要将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同时受版面大小限制,新闻标题的制作可尽量简单、明快,使时政新闻报道整体带给受众一种实在、好读之感。
版面布局提高可视化程度。党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应尽量避免文字的堆砌,特别是在某些会议、报告的报道中,可以加强配图的使用,这些配图可以是由记者深入现场拍摄的具有纪实性的作品,也可以在创作中加入文字解读、丰富的色彩及数据等元素,还可以与专业图库进行合作,采用一些与报道内容相关的、让受众看起来轻松愉悦的卡通图像。通过以上方式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可视化解读,这样既可以增强版面的灵活性,使版面不再枯燥呆板,也可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通过鲜活生动的呈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等工作。
综上所述,党报作为我国重要的媒体形式,宣传我党最新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是其社会职能之一,为了更加切合受众的心理变化和阅读需求,党报需要通过选取多元的报道角度、采用亲切的写作方法、提供优良的内容质量、创新灵活的版面制作的方式软化时政新闻报道,不仅使党报时政新闻深入群众的理念充分表达,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夯实基础阵地、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发挥党报应有的优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地方党媒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