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稳天下安。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作为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始终坚持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压舱石”作用。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广泛调动职工种粮积极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抓早抓实各项保障措施助力春耕。截至5月18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4.63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82%,其中主栽作物小麦播种面积122.37万亩、油菜130.08万亩、玉米52.21万亩、大豆112.61万亩。
三步并两步把进度抢出来
伴随着机械的隆隆声,一台台满载小麦种子的播种机穿梭于三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各生产连(队)田间,一粒粒麦种被播入肥沃的黑土地,一年的农业生产就此拉开序幕。
“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回升幅度较大,我们早准备,早动手,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提前做好农资储备、机械检修,抢时播种,比去年小麦播种提早3天。”该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张晓斌介绍。
春播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打好打赢这一仗,对于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德军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公司实现粮油总产1.6亿斤,今年力争再创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三河农牧场有限公司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作物播种技术和质量。在播种前期,积极对地块进行整地作业,确保达到待播状态。各基层单位因地制宜,根据气温、土壤和作物生育期,科学确定播期、播深、播量等生产技术要点。在作物品种选择上,以稳产、优质品种为主导,合理搭配抗旱性强和新进培育品种,确定了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龙麦36”“龙麦60”和含油率高的油菜品种“青杂5号”“青杂12号”为主的主栽作物品种布局,奠定稳产优产基础。
迅速掀起春播春管热潮
谷雨时节种谷天。清晨,温暖的阳光均匀地洒在黑土地上,苏沁农牧场公司干部职工已在田地里忙碌起来,延续传统种植模式,又增添现代理念。
“我们今年计划播种面积34.07万亩,其中小麦12.8万亩、大麦1.48万亩、莜麦0.9万亩、油菜14.13万亩、水飞蓟2.33万亩、甜菜2.43万亩。”呼伦贝尔农垦苏沁农牧场公司副总经理尹虹升告诉记者。公司于4月26日开始播种,采取“因地制宜、因墒播种”,合理调配机车,实施农机农艺配套的标准化作业模式进行播种。今年土壤墒情较好,春播生产进展顺利,预计5月25日左右播种全部结束。
“苏沁农牧场公司自2002年推广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规程,免耕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充分发挥出优质良种的品质和增产潜力。通过推广少耕免耕保护性耕作,优化耕作方式,达到增强黑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的目的。同时也示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尹虹升表示。
盼着再迎一个丰收年
“今年小麦播种顺利,预测出苗结实整齐,我们盼着再迎一个丰收年。”望着刚播种过的麦田,哈达图农牧场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孟繁国心里充满期盼。每天早晨,他都会沿着田边查看春播情况。
孟繁国告诉记者,2023年该公司计划播种34.6万亩,其中小麦13.2万亩、油菜13.7万亩,还将种植水飞蓟、燕麦、莜麦、羊草等其他作物。
目前,粮油生产总体形势向好,农用物资、农机装备、水利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组合发力。公司投入种子约1033万斤、各类农机具347台(套)。引进约翰迪尔3004大马力拖拉机、豪狮气吹式播种机等先进农机具8台(套),智能导航设备30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8%。同时,公司推进“互联网+技术”服务、“互联网+农机”装备等应用,全面提升农机装备科技水平,打造智慧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精准整地、精量播种和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各地各部门聚焦“五大任务”战略定位、围绕“五大行动计划”,高效统筹春季农业生产,抢农时、抓田管、促春耕,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春播工作进展顺利。本报全媒体在“云观新画卷”专栏推出“走近黑土粮仓”系列报道,宣传各地抢抓农时,积极做好春播生产、稳粮保供的新实践、新成效,展现呼伦贝尔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底气。(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