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亲切关怀温暖人心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从高山到草原
沿沃野至河畔
沐浴在亲切关怀下的
内蒙古各族儿女
深受鼓舞、倍加珍惜
那么,什么是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简称“三北”工程
是指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
是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
20世纪70年代
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
每年风沙天数超过80天
1978年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
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
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
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的重要区域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
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也是我国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
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境内分布有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
“四大沙漠”
还有
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
“四大沙地”
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全区
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
而且关系
华北、东北、西北
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1978年
在内蒙古开启了一项
中国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
护青绿、战黄沙
内蒙古义不容辞
在茫茫沙漠戈壁
“封飞造”结合
乔灌草组合的防护林
将黄沙重重包围封锁
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在河套灌区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
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
农田林网格局已经形成
80余万亩林子将农田紧紧护住
不仅改良了土壤也守护了塞北粮仓
在平原区
公路两边、村屯周边、山郊荒野
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
将大地染绿
从寸草不生、毫无生机的
茫茫沙海
到郁郁葱葱、充满活力的
满目绿洲
这是一株株柳条的奋斗史
更是每一位沙地牧民的生态梦
“塞上愚公”董鸿儒
42年种树3000多万棵
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
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宁可治沙累死,
也不让黄沙欺负死”的殷玉珍
30年让7万亩荒沙披绿
“大漠胡杨”苏和
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
铺就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绿色长城
......
不变的信念
世代的传承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治沙造林人
与风沙鏖战、向荒凉宣战
在茫茫大漠
种下绿色希望
在祖国北疆
创造了“绿色奇迹”
绿进沙退山河巨变
沙区人的绿色梦
已然就在眼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22亿亩
种草2.86亿亩
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
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全区草原植被盖度
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
持续减少
沙尘暴天数
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防沙治沙
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
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多年的持续努力
内蒙古扛实了建设我国北方
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截至目前
内蒙古共建成
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8个
封禁面积18.35万公顷
探索形成了
种子改良、节水抗旱、封沙育林
等一大批
适宜不同沙化类型地区的技术模式
全面推动人工造林向机械化造林转变
极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效率和质量
替山河妆成锦绣
把国土绘成丹青
沙海中正在铺展的绿
正在成为
美丽北疆最生动的底色
在中国的生态建设史上
库布其的故事
无疑是最动人的一笔
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
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治沙实践
被写入联合国宣言
被巴黎气候大会
树立为“治沙样本”
中国
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标杆
内蒙古
是这个标杆上最耀眼的存在
今天的内蒙古
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的
沙地披上了“防护服”
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
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
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在实施“三北”工程的40多年里
内蒙古始终坚持
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
曾经的沙海瀚海无边
而今绿意盎然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相得益彰
沙漠增绿、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一草一木
皆为大自然的动人音符
一山一河
绘就美丽中国的雄浑乐谱
因地制宜久久为功
内蒙古各族人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
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
构筑得更加牢固
总策划:王宇天
监制:戴宏
记者:王静超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 草原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