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成为内蒙古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巴林左旗,持续十余年的城市考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当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推进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形成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的特色发展模式,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文化底蕴丰富的草原小城
如今的巴林左旗,是一座契丹辽文化符号浓郁的草原小城,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东南部的辽上京遗址,成为了一处面积庞大的考古遗址公园,是当地居民娱乐休闲和游客参观打卡的地方。
昔日的辽上京如今是草原小镇
2011年辽上京考古队考古发掘的起点——乾德门遗址,是公园的主要出入口,也是公园最显眼的展示区域。经过千年的历史更迭,雄伟壮观的都城早已不复存在,站在它的断壁残垣中,却依然能够感受当年的盛世繁华。
在遗址公园的东南方,辽上京考古队的考古工作者们正在工作,每年的夏秋季节开展的考古工作已经成为小镇延续十几年的独特风景线。
占地715亩的上京辽文化产业园作为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的服务园区,是集遗址保护、城市服务、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园区,今年这里还被评为内蒙古春季网红打卡地,备受游客青睐。
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园区内,外形仿夯土墙样式造辽祖州石屋的辽上京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辽代皇都博物馆,现藏文物11.39万件(套)、珍贵文物520件(套),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辽上京考古队考古发掘中的出土文物,其中,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的辽金泥塑罗汉像最吸引人。这些罗汉造像因其艺术、历史等重要的人文价值,一经出土便引起考古界、艺术界广泛关注。
博物馆从建城、宫廷、军事、经济、外交、商贸、文化、宗教、皇陵、丧俗等方面,讲述了辽上京的历史和价值,将游客带入一幅契丹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的生产生活长卷。
考古发掘促进大遗址保护
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契丹族,曾为古代中外文化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当时的中亚地区就有“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的说法。直至今日,契丹辽文化在国际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西方的印欧语系(拉丁语系)中,日耳曼语族和拉丁语族中是用CHINA代表中国。而在斯拉夫语族中,则用“Khitai”代表中国。如今在俄语中仍用Китай代表中国,发音即为“契丹”。
西山坡佛寺遗址出土的辽金泥塑罗汉像
契丹族起源于赤峰境内的两河之间,辽王朝统治中心也一直在赤峰地区。巴林左旗是辽文化发祥地,拥有辽代都城、帝王陵寝、寺庙、墓葬群等众多辽文化资源,随着考古发掘及地方经济发展,契丹辽文化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
13年来,辽上京考古队和巴林左旗人民政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不断推进辽上京大遗址保护工作。考古发掘工作,既加强了对辽代都城的全面考古学研究,也促进了地方政府有效保护遗址,推进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负责完成“辽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并顺利入选预备名单。2012年10月,辽上京城和辽祖陵遗址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开启了赤峰市契丹辽文化的申遗之路。继2012年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辽上京城和辽祖陵遗址成为内蒙古四个列入预备名单的遗址之一。
遗址公园里展示的将军石
目前,随着巴林左旗政府对辽上京皇城的全面围封和保护以及《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文本的完成,辽上京和辽祖陵遗址的申遗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申遗工作稳步推进。
2013年12月,辽上京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与萨拉乌苏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成为内蒙古三处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的遗址。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历史与当下的相融共生
记者从巴林左旗政府了解到,多年来,巴林左旗政府为保护辽上京遗址做了长期投入和规划。2013年到2015年,巴林左旗完成辽上京遗址内小辛庄村、三河村78户居民整村搬迁,有效控制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遗址的破坏。
游客参观辽上京博物馆
2016年到2018年,对遗址周边50米重点保护区范围,开展棚户区改造、遗址围封和保护区征地工作,共计搬迁982户、征地4838亩。遗址周边新增绿地22.7公顷,实现自然环境资源与文化历史资源的协同保护。
2019年到2022年,辽上京带状公园、沙里街等道路先后建成,并完成了西山坡佛寺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成辽上京博物馆。在辽上京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内,通过数字赋能,运用MR、VR等技术,再现辽上京的恢弘建筑、千年古都的迷人风采。
乾德门遗址
如今,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基本实现了保护、阐释、展示、传承契丹辽文化的目的,成为具备文物保护、生态涵养、科研教育、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作为历史的宝贵馈赠,辽上京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探索着历史与现今的最佳契合,让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考古发掘获得的不仅仅是一项项瞩目的学术成果,而是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带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文化品牌,助力经济增长。
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巴林左旗走出了一条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大遗址保护探索之路。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