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人与自然同等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是区别于以往现代化模式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努力探索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十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朝着纵深推进。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关于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科学的新思想,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革、持续性取得卓越成就。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十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播撒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并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武装头脑,进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这对于整个社会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兼具重要意义;二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多措并举,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议更快见效,早日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好画卷;三是始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之中。新时代十年,中国人民努力挖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优秀的生态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与创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久久为功,必须时刻牢记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党在一切工作中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结出的最新硕果。”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为人类尊重自然,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西方的现代化是通过对自然不加节制地攫取而实现的,中国立足于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改变由传统现代化模式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关系,采用系统治理的思维模式,为人类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生存和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理应与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才能从自然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中国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理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要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勇于打破旧规陈说,始终立足当下的国情,努力用新思想、新思路解决和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同时,这一理论的实现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固化的“现代化=西方化”的刻板印象,向世界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浓缩着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极具历史意义的借鉴。
三、推动绿色成为未来中国的底色,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始终优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硕果。在此过程中,踏踏实实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做起,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对身体健康等的积极影响,带给人民群众可持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已成为人民群众衡量“幸福度”的新标准。新征程上,推动绿色成为未来中国的底色,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发展方式尽快转型,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朝着绿色化、低碳化的方向进发,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的健康生活;鼓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更大力度改善人民群众居住地周边的生态环境;有序引导人民群众在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绿色消费,培养绿色低碳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加大环境保护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及时回应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相关问题,防止其阻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力求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如此更大程度上缓解由人口、资源、环境对后续发展所带来的瓶颈和束缚,距离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更近。
四、加快美丽中国建设,以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新时代十年,中国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规章建设步入快车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力度空前。首先,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正式启用。这部法律在生态环境领域有着基础性的重大价值,可以为其它法律的制定和修订提供确凿的参考和借鉴;宪法中“生态文明”有了一席之地;民事活动中增添了“绿色原则”作为其基本原则;针对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等一系列犯罪行为,刑法及其修正案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二十五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修订。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已达三十余部,中国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第二,相关规章制度接续出台。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两个顶层设计,即《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后续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在那之后,又出台了诸如环保垂改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制度,更加全面细致维护美丽中国。
第三,实施效果明显。2013年至2021年,人民法院审理的相关案件年均已超过两千件,在此之前仅为几十件;自新环保法实施,按日连续处罚等五类案件共计十七万多件;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中国持续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执法效果。
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断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现代化,它所展现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值得憧憬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文明治理及建设工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观点。我们要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始终勇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大任,履行大国义务,利用“一带一路”的优质资源,与其他国家一道积极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努力促成全球范围内在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的合作,为构建美丽和谐的人类共有家园贡献巨大力量。
中国在身体力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应当进一步扩大生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责任号召和鼓励更多的国家和民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相关事务中来,让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被世界人民所感知、认同,吸引更多的国家学习、借鉴走中国道路的生态现代化模式,进而立足不同国家的国情进行更深层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整个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在未来的征程上,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立足本国具体实际,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尽早实现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目标,同时中国也将继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治国 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