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大雪节气,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居住在阿尔山市林海街鸿旭小区的郭永财老人,再也不担心晚上会被冻醒。自从2014年当地开展棚户区改造以来,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在短短几年里,助力10400余户居民“出棚进楼”,“电”亮百姓幸福生活,喜圆百姓安居梦。
检查供电设备
勇挑社会责任
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就开始在这里扎根,职工与家属人口最高数量达5万多人。长期以来,一排排面积狭小、漏风漏雨的板夹泥房屋遍布整个林海街,“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为棚户区房屋的真实写照。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政府联合有关部门以项目建设为有利抓手,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持续完善功能布局、改进居住环境。
66千伏伊东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是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助力棚户区改造重点项目之一,于2018年6月25日进行扩建增容改造,2019年11月29日竣工投运,历时17个月。改造扩建后,通过优化结构有效提高了阿尔山市棚户区的电力供应水平,供电能力获得双倍提升,由8兆伏安增容到20兆伏安,为百姓安全可靠用电提供保障。
2014年至今,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助力改造棚户区房屋10400余户,共为棚改工程改造及新建线路58公里多,改造及新增配电变压器18台,630千伏安箱变8台,组立水泥杆百余基,安装电能表10600余块,得到了当地政府高度赞誉和百姓一致好评,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
住有所居,承载着百姓朴实的期待与梦想。随着最后一批居住“板夹泥房”林业工人搬进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海街鸿旭小区,标志着阿尔山地区所有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棚改工程全部完成。
谈到棚改前后电网变化,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总经理朱克岩说:“棚户区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完工,极大提升了阿尔山地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解决了农村‘低电压’、重过载用电问题,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
夜查输电线路
提升生活质量
如今,阿尔山市棚户区经改造后,楼宇林立、灯火通明,实现了社会化的服务与管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百姓的生活,从以前的老旧房屋,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从以前的烧煤取暖,到现在的挂暖、地暖;从以前的冬寒夏热,到如今的舒适安逸……棚户区改造不仅带来居住环境的改变,更多的是带给大家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希望与信心。
提升用电品质,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制定详细措施,特别推出“爱心定制”服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持续关注孤寡老人用电情况,加强对孤寡老人的服务能力,组织党员服务队定期走访,倾听老人心声,了解实际需求,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将企业担当和共产党员职责落到实处。
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小区内有五保户、低保户50余户,孤寡老人30余名,该公司快速响应,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结对子“敲门行动”,主动送优惠政策上门,严格执行政策要求,收集信息,确保低保、五保户每户每月可享受10度“免费电”的惠民政策。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随着棚改项目的不断推进,干净平整的大马路直通楼下,绿化棚户区,社区卫生室、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看病上学、休闲娱乐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为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切实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长期以来联合伊尔施镇林海街党总支,多次组织党员服务队为棚户区内的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开展安全用电检查、安全知识教育宣讲活动,以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以双向服务、互相促进为目标,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建引领和棚改服务同频共振、齐头共进的良好局面。
筑起振兴通道
2011年7月,阿尔山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大兴安岭绵延数千里的大森林里,伐木声消失了,数以千计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锯,封存斧头,结束了近百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也是从这时起,阿尔山开启了发展旅游业的脱贫之路。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作为一种经济、优质、便利的绿色能源,家家户户离不开,从最开始的“用上电”到现在“用好电”体验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求也随之而来。
李大姐是居住林海街鸿旭小区的棚改受益者,由于禁伐,城市转型旅游业蓬勃发展,她决定开一家火锅店,咨询相关惠民政策后,自己在“网上国网”APP上申请小微企业用电流程,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执行“阳光业扩”服务落地,精准打造电力营商环境优化系统工程,构建全新“三零、三省”服务生态。
保生态、兴产业、促转型、惠民生……大兴安岭林区商业性木材停伐以来,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网阿尔山市供电公司确定了一系列新举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百姓收入增长,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通讯员 李欣欣